學生宿舍 = 投資救生艇?

現時本港在專業投資者市場上什麼投資最Hot? 三二一,開估。答案就是近期經常在報章上出現的詞彙——學生宿舍!

香港政府將非本地生限額從20%提升至40%,瞬間引爆64,000名留學生爭奪僅37,000個宿位的困局,缺口高達42%。政府推出「改裝先導計劃」鼓勵酒店商廈轉型學生公寓,中原集團已搶灘購入2,000個床位。關鍵在客群定位:碩博生成主力租戶,他們願付人均6,000-8,000港元租用帶簡易廚房的家庭式單位。沙田一棟改裝HMO(多戶合租)住宅因精準鎖定此群體,回報率衝上7%!

這種供需失衡絕非孤例-英國年均70萬國際學生湧入,熱門城市宿位短缺率逾30%;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周邊的學生公寓入住率常年維持98%以上。背後推力顯而易見:亞洲中產家庭對海外教育的狂熱,正從英美蔓延至香港。一間紅磡私人學生宿舍的內地生占比達八成,單人公寓月租6,000至10,000港元仍供不應求。這種「慳飲慳食唔慳仔女讀書」的剛需,讓學生宿舍成為少數不受經濟衰退衝擊的資產類別。

「係啫,但係好似淨係比學生住,想自己住吓都唔得。」業餘投資者A說。筆者回:「你以前買嗰一堆車位同寶福山啲位都冇諗住自用架啦,有無得住其實冇關係。」

對筆者來說,更關心物業回報的穩定性及轉售條款。話雖如此,學生宿舍絕非「躺平收租」的體驗。學生宿舍大多是透過改建而成,由於使用率高,折舊速度亦比住宅項目快。很多時候高回報背後亦同時背負沉重的維修成本,精明的投資者亦明白維修費是個深淵。年初遇過一位客戶,多年前在利物浦當地購入全幢40個單位的學生公寓,入住率一直十分好。但不幸遇上無良管理公司,濫收維修費用,訛稱扣除租金收入業主還需支付數百萬港元維修費。很荒謬對吧?因大部份發展商只擔任興建角色,物業管理會交由第三方管理公司承辦,所以「遇人不淑」的機率也是看彩數。

免責聲明:本專欄資料僅供參考作用,並不保證專欄內全部或其任何部份的資料在各方面均絕對正確。投資者有責任自行翻查所有資訊及數據的完整性及準確性。所有內容只供知識及學術分享討論,絕不含有提供任何投資建議或邀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