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志康 - 「長憂九十九」現代版 | 神耆商機

「以為供書教學就完成任務?父母眼中,幾十歲都仲係自己個細路!」茶敍間,一位長輩訴說對下一代的牽掛。另一父親馬上相應:「而家離婚更麻煩,身家隨時分一半。我老友辛苦儲落啲『棺材本』,最後都要拎出嚟打官司,幫個仔爭撫養權。」
這些擔憂絕非杞人憂天。據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1997至2019年間,香港法庭頒布離婚令數目翻了一倍有多;即使疫情後稍為回落,2023年仍錄得17919宗。在實際離婚訴訟中,資產分配對經濟條件較優越者往往較不利。因此,近年越來越多父母選擇自行持有資產,甚至傾向「先配偶、後子女」的傳承安排,以免家產過早流入未成熟一代手上,增加不必要風險。
不少長者始終保持謹慎心態,始終重視穩定與安全感,對財富的掌控欲強烈,不願急於分配財產。這一方面源於對資產過早分配可能被濫用或流失的擔憂,更在於對下一代是否具備善用資源的能力存疑。兩代在投資理念上存在分歧,家庭財富決策自然難以取得共識。一位做珠寶生意逾三十載的長者坦言:「虛擬貨幣?我真係唔明!你唔信美金都可以買黃金避險,但我個仔又唔睇好黃金,話『又貴、又無息收』。」
經濟急速轉變下,不少「投胎界代言人」表面風光,實際卻歷經挫折。這類新聞愈見頻繁,令不少父母更覺未雨綢繆。他們最擔心的是,若過早把家產交予子女,反令下一代失去奮鬥心和自立能力,淪為所謂的「養廢一代」。這種被稱為「卡內基效應」的心理,令父母「長憂九十九」,主觀上認為繼續親自把持資產,才是最直接、最安全的保障。
健康教育基金會主席
關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