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能醫什麼病(二十一):驚恐症|施卿卿博士

      林小姐昨晚半夜突然出現心慌、胸悶、驚恐以致無法再入睡。她以前曾經患有驚恐症,已有較長一段時間均未發作。按計劃她將於今晚飛往北美,現在臨出門又出現驚恐的症狀令她對行程倍感焦慮不安。雖然她備有抗焦慮藥等,但仍然是希望加用中藥能在上機前恢復平靜,於是匆匆忙忙地趕在出門之前來開點中藥。當她到達診所時仍然感到心慌、手顫、緊張、焦慮。考慮她即將搭乘長途航班需要盡快緩解症狀及保持旅途的平穩,因此我建議服食中藥之餘,再配合撳針治療。撳針是一種帶有膠布的非常細短的針,可以直接貼到穴位上,一般可以維持數天。我把撳針貼在她的內關、神門、合谷、心俞、腎俞等穴位,才剛貼完,她就說感覺胸口鬆了,我再把脈,原來偏快的脈率也降了一點。接著又配了幾包濃縮藥粉給她帶走。

        我今年遇到另外兩例驚恐症,其中顧小姐是在感冒咳嗽後發生的,當時她正在上班,無綠無故突然感到有氣從腹部上沖並出現心慌、氣喘、手麻和窒息感,同事緊急召來救護車送她去醫院,做了各種檢查沒發現異常,最後診斷為驚恐症。另一例孫小姐驚恐症發作時症狀與顧小姐相似,發病前沒發現明顯誘因,但孫小姐的驚恐症是發生在感染新冠病毒出現耳鳴後的一段時間,因此我推測此病和外感也有一定聯繫。

        驚恐症是一種現在比較常見的焦慮障礙,通常以反復突發的強烈恐懼、心悸、呼吸困難等軀體症狀為典型表現,往往在無明顯誘因下發作,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帶來嚴重困擾。現代醫學認為其發病與神經遞質失衡、大腦功能異常及心理應激密切相關,主要採用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藥物治療主要採用抗焦慮藥、抗抑鬱藥以及減慢心率的藥物等。心理治療則主要是通過改變認知與行為模式,減少驚恐觸發因素而發揮治療作用。藥物治療通常可較快緩解症狀,但通常都需要維持服用一段時間,有可能會產生某些副作用。心理治療一般也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療程。

        中醫採用的方法則截然不同。中醫將怒、喜、思、悲(憂)、恐這五種情志活動稱為五志,認為五志是由五臟所主,其中肝志為怒、心志為喜、脾志為思、肺志為悲(憂)、腎志為恐,並分別對應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恐主要是與腎有關,屬水,且因水會克火,因此驚恐常常會影響心而出現相關症狀。

        雖然中醫並無「驚恐症」這一病名,但是漢代醫聖張仲景描述的“奔豚病從小腹起,上衝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不僅與驚恐症的表現十分相似,同時也指出奔豚病的病因是驚恐,這裡的“奔豚”就是形容體內的水氣像小豬一樣在胸腹腔內亂竄。因此中醫治療驚恐症經常會用到奔豚病的專方如奔豚湯、桂枝加桂湯、苓桂甘棗湯等,比如前面提到的顧小姐我給她用的就是奔豚湯,服藥後她的驚恐再未發作,咳嗽也逐漸好了,而孫小姐半夜出現夢魘有瀕死感、驚恐不安,用的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有時我們還會根據患者的主要表現結合望聞問切按「驚悸」、「怔忡」、「鬱證」來辨證治療驚恐症,其中以心膽氣虛證和水飲淩心較為常見,常相應地選用安神定志丸、苓桂朮甘湯加減治療。

        除了中藥,針灸通常也有效很好的治療效果,而且通常起效較快。常用穴位有內關、神門、太沖、三陰交、百會、膻中、湧泉等,除了醫師針刺穴位,患者也可自行按壓相關穴位。比如今天這位林小姐,我就辨為鬱証,是由於氣、血、痰、火、濕、食六鬱所致,用平胃散、苓桂朮甘湯、越鞠丸組合成的中藥方。同時給她採用撳針既是為了延長穴位刺激時間,也是為了方便她自行按壓刺激穴位。

        在急性症狀緩解之後,可以繼續以中藥、針灸調理善後以減少復發,調理的重點在於腎和心。總體而言驚恐屬陰邪,運動鍛煉、聽舒緩明快的音樂可以提升陽氣,對於本病的防治也有益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