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節 | 肺結節毋須驚慌 高風險人士需警惕
隨著社會大眾對健康關注程度的持續提升,愈來愈多人深切認識到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的不可或缺性。然而,當那份體檢報告上出現「肺部結節」這四個字時,不少人頓時心生驚惶,憂心忡忡地懷疑這是否就等同於肺癌的襲來。事實上,絕大部分的肺部結節皆屬良性。當下最為關鍵的,是要懂得以科學的方式去評估其中風險,既不陷入無謂的過度焦慮之中,又能迅速且精准地揪出那些潛藏的健康威脅。
肺結節:低風險不等於零風險
肺結節是肺部出現的小團塊。肺結節較為常見,大多數是過去肺部感染留下的疤痕組織、良性囊腫,或由慢性感染(如肺結核)所引起。一般而言,肺結節大多與癌症無關,但即便結節較小,也需要定期監測;結節越大,便越需要重視。尤其是高風險人群,其肺結節癌變的風險會顯著增加。
從無症狀到警示信號
雖然大多數肺結節並不會發展為肺癌,但部分患者仍可能出現與肺癌類似的症狀,包括持續咳嗽不癒,胸痛或胸部感到壓迫,氣短、呼吸困難,持續性或復發性上呼吸道感染等。當這些症狀出現,就需盡快就醫、排除風險。
需注意的是,傳統胸部X光檢查對肺結節的檢出率有限,且存在假陰性檢測率。故此,即使結節初步判斷為低風險,若出現上述任何警示症狀,必須盡快就醫,進行深入評估,切莫因結節「低風險」而延誤診斷黃金期。
早篩關鍵:低劑量CT檢查
面對肺結節帶來的疑慮與肺癌威脅,「早期發現,科學管理」是降低風險的核心策略。其中,低劑量電腦掃描(CT)已被證實為有效的篩檢工具,患者在檢查中接受的輻射量遠低於標準CT掃描,相當於一年中自然暴露於環境中輻射的一半左右。
研究證實,針對特定高風險人群定期進行低劑量CT檢查,能有效及早發現肺癌,並降低肺癌死亡率達20%至24%。因此,建議以下高風險人士應考慮定期接受低劑量CT檢查:一,55至74歲人士,且具備「30包年」(即每日吸煙包數乘以吸煙年數 ≥ 30)以上吸煙史;二,長期食煙者;三,有癌症家族病史者;四,由於工作或其他原因,導致長期暴露於致癌物者(如石棉或氡等)。
定期體檢是守護肺部健康的關鍵一步。如果在檢查中發現了肺結節,不必過度恐慌,醫生會根據結節的大小、形態,以及個人風險(如有無抽煙史、家族肺癌史)來安排後續追蹤的時間。結節保持穩定的時間愈長,患癌風險就愈低,不過,仍需持續觀察,減少面臨活檢的風險。最後,要保持平和心態、配合追蹤,科學守護呼吸健康。
撰文:香港綜合腫瘤中心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 曾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