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高血壓綜合症|徐大基中醫師

高血壓合併妊娠指孕婦在懷孕前就有明確高血壓病史,兩者之間雖不存在因果關係,但相互間存在不利因素的相加作用,高血壓可對孕婦和胎兒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如早產、難產、產後出血、胎盤早剝、胎兒窒息及圍生兒死亡等。

妊娠20週後出現的高血壓、水腫及蛋白尿三大症候群稱之為妊娠高血壓綜合症,簡稱妊高症。

西醫對本病的發病機制有以下幾種認識:遺傳因素是導致孕婦出現妊高症的一個重要因素。妊娠期間孕婦體內若出現氧化應激反應及胎盤缺血後,母體釋放大量血管緊張素收縮血管,進而引起妊高症。多胎妊娠、妊娠期糖尿病及孕前超重等都是妊娠高血壓的獨立危險因素。內分泌紊亂,血液黏稠度上升等都是影響血壓升高的重要因素。

臨床症狀

妊娠高血壓臨床上按其血壓、蛋白尿及水腫的不同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類型。

病情輕者,臨床症狀可不明顯;如有血壓高可能出現頭暈、頭痛等症狀;如有腎損害,可見蛋白尿、水腫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抽搐、昏迷、心腎功能衰竭,甚至母嬰死亡。

妊娠與高血壓的特點

  • 高血壓合併妊娠

妊娠前或者在懷孕20週前發現血壓升高,但妊娠期無明顯加重。或者是懷孕20週後首次發現及診斷為高血壓,並持續至分娩後的12週。

  • 妊娠期高血壓

妊娠期血壓≧140/90mmHg,並於產後12週內恢復正常;尿蛋白陰性;患者可有上腹部不適或血小板減少等情況。

  • 子癇前期

妊娠20週後出現≧140/90mmHg,尿蛋白≧300mg/24小時。可伴有頭痛、視力模糊、上腹部不適、噁心、嘔吐等症狀。

  • 子癇

上述不適症狀加重或突然發生抽搐,根據發作時間的不同,分別稱為產前、產中及產後子癇。

  • 高血壓合併子癇前期

高血壓孕婦在懷孕20週前無蛋白尿,20週後出現尿蛋白≧300mg/24h;或懷孕20週前出現尿蛋白增加、血壓明顯升高及血小板減少等症狀。

妊娠同時出現高血壓,並不一定都是妊娠高血壓,有的可能是高血壓患者妊娠了。因此,臨床對此需要進行鑒別。

必要的檢查

高血壓合併妊娠,臨床上一般需要進行相關檢查以明確疾病的嚴重性及是否有其他併發症等。

  • 血液檢查
  • 肝、腎功能檢查
  • 尿液檢查:尿常規、24小時尿蛋白定量
  • 眼底檢查:妊高征時動靜脈比例增大,可變為1∶2、1∶3或1∶4,嚴重者可出現視網膜水腫,絮狀滲出,散在出血點或呈火焰狀出血。
  • 必要時可進行血流動力學監測及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腦CT或MRI、胎心監護、胎盤功能和胎兒成熟度檢查等。

治療

西醫治療

妊娠高血壓是最常見的病理妊娠之一,目前仍是孕產婦及胎嬰兒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西醫對妊高症的治療主要是降壓、服用阿士匹靈及對症治療等。

妊娠期高血壓的治療目的是控制病情,延長孕週,盡可能保障母子安全。治療基本原則是休息、鎮靜、預防抽搐,有指徵地降壓、密切監測母子情況,適時終止妊娠,並根據病情嚴重程度實施個體化治療方案。

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本病屬“子腫”“子氣”“子暈”“子癇”範疇,其病機與臟腑功能失調,脾虛、腎虛、肝旺、氣滯、濕阻等因素有關。或因孕婦體虛,孕期陰血聚於下以養胎,以致臟腑功能受損而發病;或因素體陰虛火旺,孕後陰血聚以養胎而虧損,如遇情志不遂,煩勞過度,木火升騰,煎熬津液,瘀熱互結,從而發病。

妊高症中醫治療,除了控制血壓之外,還要兼顧安胎。藥物續斷、桑寄生、枸杞子、杜仲補腎固胎;黨參、白朮、蓮子補脾益氣、養血安胎。臨床可根據具體情況選取。

著名中醫學大家羅元愷教授辨治妊娠水腫脾虛型,用全生白朮散加茯苓皮、砂仁、炒扁豆,同時用陳皮、生薑皮熏洗足部;腎陽虛衰型用金匱腎氣丸去丹皮,加白朮、陳皮;氣滯型用茯苓導水湯加減。

在治療妊娠期高血壓時,需要注意具有明顯毒性作用、藥性比較猛烈的藥物,如水蛭、三棱、莪朮等需禁用。一些活血、行氣、攻下、溫裏等類別藥物,如牛膝、川芎、紅花、枳實、枳殼、大黃、玄明粉、番瀉葉、附子等均需慎用。

循證調護

孕婦應該注意休息,通常以側臥為宜,但在子癇前期避免絕對臥床休息。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減少營養不足、營養過剩情況,但需要保證足量的蛋白質和熱量,一般不建議過度限制食鹽的攝入。

大多數產婦對妊娠高血壓瞭解不足,特別初產婦更易出現恐懼、焦慮感,擔心對胎兒造成不利影響,這種負面情緒可導致血壓、心率波動,出現惡性循環。因此妊娠高血壓患者還要強調精神放鬆,消除負面情緒,以減少血壓波動。

以上資料摘自作者徐大基教授編寫的《高血壓治療與中醫調養》一書,本處有修改,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