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位性高血壓的診斷和中醫藥治療|徐大基中醫師
體位性高血壓是指患者在站立或坐位時血壓異常增高,而在平臥位時血壓恢復正常。血壓正常人群和高血壓患者在體位改變時,均會出現一定範圍的血壓波動,若波動超出了正常範圍,便出現體位性低血壓或體位性高血壓。
體位性高血壓,在老年高血壓人群中的發病率較高,長期體位性高血壓引起的血壓波動既會造成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又可增加急性併發症的發生率。另外,體位性高血壓患者的交感神經活性增加、微血管重塑,與高血壓的進展密切相關,是高血壓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其發生機制尚不完全明確,可能與自主神經功能障礙、體位改變時交感神經系統過度啟動有關,有的則認為體位性高血壓可能屬於高血壓前期。
一般認為當患者由仰臥位變為站立位的時候,心臟以下的靜脈以及靜脈竇會受到重力影響,瘀積在靜脈血管池內的血流量增多,導致回心血流量減少,心排血量降低,激動交感神經、全身小血管,導致多數小動脈長時間處於痙攣狀態,產生體位性高血壓。回心血量減少,為了保證正常的血液供應,通過對交感神經刺激,心臟收縮增強就會導致血壓升高。
臨床症狀
體位性高血壓患者一般無高血壓的特徵,多數患者是在體檢或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並確診,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心慌、疲倦等。
體位性高血壓和二型糖尿病、慢性腎病、無症狀性腦缺血、腦梗塞等有相關性。體位性高血壓是腦白質病變和無症狀腦梗塞病情進展的有害因素,與血壓變異性、晨峰血壓、隱蔽性高血壓等密切相關。體位性高血壓的微血管重塑、交感神經興奮升高是高血壓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
診斷與鑒別
診斷標準:
- 血壓測量
在安靜狀態下,分別測量平卧位和站立位(或坐位)的血壓。一般要求在平卧位休息 5 - 10 分鐘後測量血壓,然後站立或坐起後 1 - 3 分鐘內再次測量血壓。如果站立位或坐位收縮壓比平卧位升高≥20mmHg 和(或)舒張壓升高≥10mmHg,同時排除其他可引起血壓升高的疾病,可考慮診斷為體位性高血壓。
- 排除繼發性因素
需要排除腎實質性疾病、腎動脈狹窄、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鉻細胞瘤等繼發性高血壓病因,以及因服用某些藥物(如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等)導致的體位性血壓變化。
治療
1.西醫治療
體位性高血壓的治療方法不同於普通高血壓。由於其特殊的發病機制,其治療應以抑制交感神經活性為主,如α1受體拮抗劑哌唑嗪(Prazosin)可以降低血壓,但與抗精神病藥物合用時可增加體位性低血壓風險。
體位性高血壓患者經多沙唑嗪(Xazosin)治療後可以顯著降低尿蛋白,提高肌酐清除率,因此,多沙唑嗪在控制體位性高血壓同時還可預防靶器官損害。
藥物治療有利有弊,且個體差異大,宜消除影響因素,患者宜加強運動,提高肌肉豐滿度,一般情況下可不服藥治療。對個別症狀明顯者,可服用適量神經功能調節藥、中樞及周圍神經營養劑或安定類鎮靜劑輔助治療。
2.中醫治療
如確定為體位性高血壓,可借鑒中醫學“眩暈”“頭痛”等病進行辨證治療。
- 中醫辨證論治
肝陽上亢證
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頭痛、面紅目赤、急躁易怒等。治法為平肝潛陽,常用方劑為天麻鉤藤飲加減,藥物包括天麻、鉤藤、石決明、梔子、黃芩、牛膝等。
痰濕中阻證
症狀可見頭暈、頭重如裹、胸悶、噁心、肢體困重等。治以化痰祛濕,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藥物有半夏、白朮、天麻、茯苓、陳皮等。
瘀血阻絡證
表現為頭痛如刺、痛有定處、面色晦暗等。治法為活血化瘀,通竅活絡,可選用通竅活血湯加減,常用藥物有赤芍、川芎、桃仁、紅花、麝香等。
肝腎陰虛證
常見頭暈耳鳴、腰膝酸軟、五心煩熱、盜汗等症狀。治宜滋補肝腎,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藥物有枸杞子、菊花、熟地、山茱萸、山藥等。
- 針灸治療
體針
常選用百會、風池、太衝、內關等穴位。百會可升陽舉陷、醒腦開竅;風池能平肝息風、清利頭目;太衝為肝經原穴,可疏肝理氣、平肝潛陽;內關能寧心安神、和胃降逆。根據辨證虛實,採用適當的針刺手法,如瀉法用於肝陽上亢、痰濕中阻等實證,補法用於肝腎陰虛等虛證。
耳針
取心、肝、腎、神門、降壓溝等耳穴,通過貼壓王不留行籽等方法,刺激耳穴,調節臟腑功能,達到降壓目的。患者可自行按壓耳穴,以增強刺激,每天按壓 3 - 5 次,每次每穴按壓 1 - 2 分鐘。
循證調養
檢查發現有血壓增高者,首先應明確是否為體位性高血壓,以免不必要的治療。對於患高血壓的長者,應注意測量站立、仰臥位血壓,避免漏診。
如果確診為體位性高血壓,需要叮囑患者,在起床前應先進行四肢的活動,保證血液循環,避免起床速度過快,發生意外。
以上資料摘自作者徐大基教授編寫的《高血壓治療與中醫調養》一書,本處有修改,供有興趣的朋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