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癌症日|全球首隻抗癌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同齡 服抗癌藥原來要戒1樣飲品
2月4日為世界癌症日,旨在聯合全球應對癌症,減少癌症對自己、家人、社區造成的影響。
香港最常見癌症為肺癌、大腸癌、乳癌、前列腺癌及肝癌。其中死亡數字以肺癌,大腸癌,肝癌最高。2020年,香港癌症發病者約34,179人,男女相約。因癌症死亡人數為14,805,佔整體死亡人數約三分之一。推算今年2023年,發病個案將達35,000人,預期女性比率會有所上升。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
傳統 vs 新型抗癌藥
抗癌藥(anticancer drugs),又稱抗腫瘤藥(antitumor drugs)或抗惡性腫瘤藥(antineoplastic agents),泛指通過多種途徑殺滅或抑制癌細胞的藥物。
最簡單區分,抗癌藥可分為「細胞毒性藥物」和「非細胞毒性藥物」兩大類。傳統抗癌藥多為前者,最新型的標靶抗癌藥為後者。
細胞毒性藥物
顧名思義,是能殺死細胞的藥物,尤其是活躍生長的細胞。主要功能為抑制癌細胞增生或誘導其死亡,從而消滅癌腫瘤,這就是大家熟悉的化療藥物。其缺點是功用不專一,會誤傷普通細胞,對身體破壞性較強。例如頭髮細胞生長比較活躍,所以會遭到破壞,這也是普遍化療會導致脫髮的原因。
非細胞毒性藥物
常見的非細胞毒性藥物,包括荷爾蒙激素類,免疫治療藥物和標靶藥物。
荷爾蒙激素類藥物,是透過荷爾蒙激素分泌或改變其作用,來控制需要依賴激素生長的癌細胞。多用於乳癌及前列腺癌的治療。
免疫治療藥物能強化或補充自身免疫系統,讓免疫系統殺死或抑制癌細胞。可用於腎細胞癌,膀胱癌,黑色素細胞瘤等等。
標靶藥物,作用是阻截癌細胞獨有的生長因子,抑制其分裂生長、破壞癌細胞內部運作。
全球首隻抗癌藥1949年面世
世界上首隻抗癌藥為 mechlorethamine,跟中華人民共和國同齡,於1949年正式面世,用於治療淋巴瘤。
早期的抗癌藥物,大多是從動物腫瘤研究得來。例如,cyclophosphamide ,5-fluorouracil。也有無心插柳的例子,例如在研究電磁場作用對微生物生長情況時,觀察到鉑電極週圍大腸桿菌停止生長,從而發現順鉑 cisplatin 具抗癌特性,1978年獲批為睾丸癌和卵巢癌的抗癌藥物。從植物活性萃取的也不少,表表者為紅豆杉樹皮提取的紫杉醇 paclitaxel,用於治療乳腺癌和卵巢癌。
標靶藥具針對性 副作用較少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科學家對癌症也有了更專一性的治療,這就是標靶藥物。它們會針對癌細胞生長的特定分子(標靶)起作用,因此藥物作用更精準,副作用也比傳統化療藥物為少,屬新型的抗癌藥物。
大部分標靶藥物皆是細小分子或單克隆抗體,細小分子較容易進入細胞之內,英文藥名結尾常帶有 nib。單克隆抗體為免疫系統蛋白質,分子較大,一般不能進入癌細胞,只可作為癌細胞表面的標靶,英文藥名結尾為 mab。
禁藥「鹹魚翻生」成治癌新藥
也有著舊藥新用,禁藥「鹹魚翻生」的例子。
Thalidomide,1950年代被用作治療孕婦害喜,預防嘔吐的藥,但隨後發現用藥後有畸胎現象,因而被禁用。近年研究發現其藥理能抑制血管新生,成為治療神經膠瘤,腎臟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多種癌症的新藥。
抗癌藥物的常見副作用
不同的抗癌藥物會引起不同的副作用,大部分副作用在停藥後便會逐漸消失,嚴重性也因人而異。
化療藥物:會影響正常細胞,副作用較大。例如口腔潰瘍,噁心,嘔吐,腹瀉,脫髮,食慾不振等症狀。
荷爾蒙激素治療:常見副作用為疲倦,肌肉關節痛,腸胃不適,性慾下降。女性會伴有潮熱,經期失調等。
標靶藥物:副作用預期比化療藥物為低。例如噁心,嘔吐,腹瀉,皮疹,肝酵素提升等。
免疫治療藥物:常見副作用為皮膚痕癢,發燒發冷,噁心,嘔吐,腹瀉,皮疹,食慾下降,疲倦,肌肉關節痛等。
上列的副作用只是最普遍的,請大家按自己的抗癌藥物,諮詢藥劑師,再和醫護人員商討副作用的處理方法。例如口腔護理、肛門護理、購買假髮、帽子、要吃營養豐富的食物、少量多餐、避免到人多擠迫的地方以減低感染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副作用和治療結果沒有直接關係,並非副作用越大治療性就越強,大家不要搞錯了。
度身訂做個人化癌症治療
癌症用藥比其他藥物更需要特別用心。根據每個病人的年齡,性別,健康狀況,治療意願,個人經濟條件等多樣因素,醫生會綜合來一同考慮,選擇最適當的抗癌藥物。
大部分抗癌藥物為口服藥和靜脈注射劑。其他包括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和腦內脊髓內給藥。藥物劑量是按照病人病情,體重和人體表皮面積去計算。
簡單來說,抗癌藥物和治療計劃是因人而異,即「度身訂做」,故無需跟別人比較,也不能比較。除了相信你的專業醫生,也請不要忘記你的藥劑師,他能提供有關你個人抗癌藥物的詳細正確資料。
服用抗癌藥物的禁忌
最後提醒一下大家,服用抗癌藥物期間避免飲用葡萄柚汁 grapefruit juice,因為會影響藥物的代謝,造成血液中藥物濃度過高,提高副作用的機會。
若是同時服用其他藥物或保健產品(包括中草藥及成藥),也請和你的醫生和藥劑師商量,以免產生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