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中暑】天氣超級熱 行山易中暑|緊急狀況處理-親身經驗分享
7月24日星期日,筆者相約行山隊早上七點集合出發,我們的行山路徑是由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開始出發,從蕉坑自然教育徑開始上山,由於星期日天氣高達36.1度,我們揀選一條沿途有樹蔭乘涼的路線。
我們沿途隔半小時休息5分鐘,每人平均也帶了2公升的電解質飲品,有些隊員更帶備自製的冰壺,有些帶備冰粒,準備路途上消暑之用。
當我們行了大約90分鐘,其中一位隊員透露,感到體溫上升,以及有頭昏腦脹的跡象,他的身體可能出現中暑現象,所以我們立即尋找一處有樹蔭的地方停下,讓他好好休息。
由於他出汗非常多,我們建議他將外衣脫掉,然後我們就用毛巾幫他撥涼降溫,取一些冰粒讓他有涼快的感覺,休息約15分鐘後,確保這位隊員的身體回復正常後,基於安全風險評估,我們決定縮短行山的時間,趕快到西貢海邊的「白馬咀」,通知船夫叫他來接我們到白沙灣碼頭上岸休息。
原來天氣熱,真是非常容易中暑,星期天已經有三位行山人士因此而不幸離世,大家必須要小心,其實有以下的情況就是出現熱傷害的警號,例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還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遇上這情況應設法降低體溫(例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可提供添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的速度就醫。
中暑(熱傷害)分為三大類型:
中暑一 : 熱痙攣 Heat cramps (嚴重程度輕,意識清醒)
熱痙攣通常是在人體在高溫下長時間活動或運動,導致大量出汗使身體水分流失,補水卻沒有補足鹽分,造成血液中的鈉、鉀離子濃度降低,導致肌肉出現不自主的抽搐或疼痛的症狀與特徵,應立即至陰涼處休息、按摩肌肉舒展。
中暑二 : 熱衰竭 Heat exhaustion (嚴重程度中,意識多為清醒)
比起熱痙攣屬於較嚴重的症狀,主因處於高溫悶熱的環境,大量出汗導致水份、鹽份流失過多,進而出現脫水的狀況,常見的症狀有臉色蒼白、虛弱、噁心、嘔吐、頭痛頭暈,體溫約在 37℃~40℃之間。需立即將患者移至陰涼處,除去多餘外衣並以冷毛巾擦拭、適度灑水方式幫其降溫,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給予水分或電解質飲料,觀察其狀況,必要時須送醫。
中暑三 : 熱中暑 Heat Stroke (嚴重程度高,意識多為模糊、無意識)
又稱為「中暑、中暑高熱」屬於熱傷害中最嚴重的類型,人體因中樞體溫調節失常、無法正常排汗,導致體內累積過多熱量,最主要的症狀就是體溫飆高(常超過40℃),並出現皮膚乾熱、無汗、頭暈、心跳過快、抽搐、休克等症狀。
經過今次事件,學習到遇上行山中暑時要懂得如何處理及協助身邊的朋友,以下集合一些建議及今次的實戰經驗:
1. 陰涼休息:立刻將患者移至通風陰涼處休息。
2. 脫衣散熱:去除患者身上多餘的衣物、配件,以利患者能散熱與保持順暢呼吸。
3. 散熱降溫:可用濕冷毛巾擦拭患者身體,或以搧風、灑水方式幫助患者降溫。
4. 補充水份:若症狀輕微者,一般短時間會恢復意識或持續保持意識清醒,可適度給予飲水、食鹽水或運動飲料來補足流失水分與電解質。
5. 立即送院:若患者意識清醒但 10- 15 分鐘左右降溫無明顯改善或症狀惡化,或是意識不清楚超過 5-10分鐘者,就應立即送往醫院,避免延誤治療。
其實在任何情況下,為了安全起見,必須第一時間爭取送往就近醫院求醫,因為有專業醫護的照顧是最安全求醫方法。
有讀者問:行山這類私人活動出現意外或中暑,醫療保險是否可以提供保障?是的,一般醫療保險可以提供住院保障。
也有讀者問:如果我買咗醫療保險,是否應該送往私家醫院比較合適?其實任何緊急情況下,第一時間打999求助,救護人員會送往最近的醫院,得到即時合適的治療,一切聽從醫護人員指示,因為他們是真正的專業。當情況穩定後,先請教醫生的專業意見,才考慮是否轉去私家醫院繼續就醫。
( 免責聲明:以上資料部份轉載自公開網頁,僅供參考。專欄作者對當中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內容和時效性不作任何保證,亦不承擔任何因使用本專欄內資料而造成的損失以及任何法律責任。請自行核實所有資訊,並在有需要時就具體情況尋求專業人士及法律意見。)
首創保險 爆料平台 電郵即覆
email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