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不要再「書生抗疫」

特區政府在整個疫情期間,十分倚重專家意見。市民什麼也不懂,當然只有信專家。傳媒更不用說了,專家說一句,就可以做大標題。所以,專家的意見一直擔當重要角色。

但市民也不是小動物,當專家的意見出現混亂時,市民先是不知所措,繼而就會疑,甚至反感。

例如有專家說,長者將來要打第四針;另一位專家立即說言之尚早。

有專家說推算本港有350萬人已感染;另一家大學的專家卻推算出250萬。

A專家說可以放寛防疫措施,恢復晚市堂食;B專家卻說未到時候,要小心疫情反彈。

還有,當政府委任的防疫專家公開撰文或表達意見,卻和政府的思路不一致的時候,就更混亂了,我們不知誰對誰正確,因而只會對防疫的憂慮更甚。

當然,專家不是政府喉舌,有自己的專業意見是很正常的。不同專家看法有別,甚至統計工具不同而令結果出現差異,也是很正常的。可是,以上都只是停滯在學術層面,講得坦白點就是「書生抗疫」,只把自己的一套學術理論或分析結果搬出來告訴普羅市民。既然理論沒有錯,分析的方法又符合學術,把結果告訴市民——就是正確做法了?

我講講作為一個市民的感受吧。天天聽著專家的不同意見,除了媒體會比較興奮,我就只有驚。專家講一個自己推算的數字,跟著就建議政府放寛外國入境、調整社交措施,但政府仍要「睇定啲」……雙方都沒有錯,但若問,這對市民抗疫有什麼幫助?能穩定民心嗎?實在看不到。

我和很多市民一樣,疫情初期當專家是神,但到了今天,網上已有不少對專家們厭惡的情緒。這可能是專家們自己造成的。

專家有兩種,一種是政府委任,另一種是本身學科和疫情相關,但沒獲政府委任。但你們可否有一些共識,不要把抗疫變成自己爭取學術光環的戰場。兩種專家加起來都不夠十個,大家協調一下,才發表有可能影響市民情緒的看法,不是難事吧。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