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官員歷史留名有什麼好?

在歷史上留名,自古是很多人的心願。古人無法預知世界變化這麼大,於是會介懷「千秋以後,人們會怎樣看我X某人」,殊不知真正到了千年以後,仍有興趣對他評價的,可能只有少數幾位歷史學家。

在香港來說,負責健康衛生事務的官員能在歷史留名的肯定鳳毛麟角,表表者首推陳馮富珍。當年是香港衛生署署長,連司級官員也未攀上,但因為果斷殺雞成功堵截禽流感,對全世界有貢獻,因而能在人類對抗傳染病的歷史上佔一席位,亦因此做了兩任的世衛總幹事,而且做得非常有口碑。

但歷史留名有一定風險,因為留的不一定是芳名。疫情至今,國內和外國已有不少負責防疫的官員落馬,特區食衛局局長則至今仍在位。她在第五波疫情過後,會留下一個什麼名聲?相信我們和她都心裡有數。

說到底,作為一個衛生官員而在歷史上留名,機會肯定不多,因為要非有疫症來襲根本不會有你「響朵」的機會,但一旦有疫症來襲,留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卻不由你選擇。2003年沙士,當時的衛生及福利局局長楊永強問責辭職,但以個人名聲來說他並不壞,至少算「打個和」,在沙士疫情中沒看到他做錯或做漏什麼。尤其和現今疫情相比,更覺楊永強實際上做得不錯。

當然,在歷史留名未必是每個衛生官員的本意。但做得這個位,必須有這覺悟。身後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既居於此位,基本要求是挺身而出,而不是愈縮愈後。經過這次疫情,希望大家更明白衛生官員平日可以是一個公關,但需要時必須是一個戰士。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