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事,認真做:土鍋白飯
晚上打掃好廚房,洗完澡,爬上床準備睡覺了,才想起忘了泡米。十個不情願,還是走到廚房去,淘了米,注進清水。要是一時偷懶,明天便做不成早餐了。
早餐也叫早飯,後者聽來軟棉棉,冒著裊裊水蒸氣的,格外溫暖。我們早餐也著實多是吃飯,而且不用電飯煲做的,而是用土鍋,以明火燒成的。燒好後連土鍋一起放在桌上,不知怎地,早晨的餐桌便突然豐盛起來了。土鍋燒出來的飯表面晶瑩,內裡甘香軟糯,還飄著一點點焦香,比電飯煲做的好吃多了,要是你也無飯不歡,實在很值得嘗試。
用土鍋煮飯,看似很復雜,但其實多做一兩次,步驟記下來,便不比用電飯煲麻煩多少。最困擾的,是得在一小時前泡白米,像我這樣,為了早上能多睡一點,於前一晚泡米,米會稍為軟一點。但放下對口感的極端執著,就沒所謂了。
泡過水的白米倒進土鍋內,每一杯米添200毫升的水,先用中火煮,水煮沸了關小火。有些土鍋與蓋子之間會有縫隙,為了避免蒸氣跑走,用一條擰乾了的濕毛巾在縫隙上圍上一圈。煮十至十二分鐘後,耳朵湊進鍋邊去聽,水泡沒動靜了,開大火十秒,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關火。勿忙著打開蓋子,任它悶著,二十分鐘再掀起蓋子時,你會發現每顆米粒都是飽滿,生蹦活跳的。
來日本定居前,我因緣際會,於德國柏林一家時裝店內旅居了兩個月。當時店主想辦個小派對,我負責做小吃。為了方便我做飯團,我們一起去買電飯煲,地點卻不是電器店而是中華食品店,看著貨格上那個完全沒有格外功能的飯煲,要價近三百歐元,我倒抽了一口氣,店主卻咬下牙買下去了。電飯煲一如所料很難用,米若不先泡,煮好後芯還是硬的。研究了一翻,煮出來的,仍然不是太軟就是太硬。現在想來,有點為自己令店主破費而內疚,當時其實只要上網查一下,就會知道,即使用普通的不鏽鋼鍋也能燒出白飯。
那次經驗讓我覺得用煲煮飯是在異國生活的基本求生技能,學會了便不怕「唔湊米氣」而思鄉。人在日本,好用的電飯煲多的是,堅持用土鍋煮飯,除了因為口嚵,也因為煮飯時,看著火、水與泥土生長出來的米交匯一起,感受著世間各種元素的結合,心靈被溫暖了,被療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