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打針嗎?

精神科每天工作便是幫助病人去解決問題,在這段時間最多的討論便是怎樣應付疫情爆發,有的是對染疫的擔憂,有的是對生活工作上的限制,也有很多病人還是對使用疫苗與否很是困擾。 

最新網上資料顯示,現在香港疫苗接種最少一劑大約75%,兩劑還是少過70%,在我日常診所病人所見,印象是比香港平均還少很多,原因明顯是對疫苗副作用的恐懼,比其他人更延遲或猶豫不決,而他們也因曾參考網上資料,看見一些早期資料,關於新冠疫苗在精神科病人使用是一種禁忌,而認為不能接種。 

想跟大家介紹一個叫「風險對利益比率」(Risk to Benefit Ratio)的概念,而這個概念是我們醫生對每一個病人治療決定的考慮,簡單來說,是比較用各種治療的好處與壞處,跟不治療的好處與壞處,找一個對病人最有益,最少風險的方法,便是最好的決定。 

在新冠疫苗風險(Risk)這個考慮,在最早那些資料其實只是提醒一些比較有副作用風險的情況應先向醫生諮詢,並沒有絕對不能接受疫苗的情況,而普通情緒病更沒有問題,因為根本身體是健康的,就算有一些使人有很大猶豫的情況,如嚴重過敏或嚴重免疫系統疾病,在不同時期決定也會有很大分別。 

利益方面(Benefit),最重要是對新冠肺炎嚴重病發的保護,而這個考慮在安全時期與爆發時期價值會有很大落差,之前香港甚少不明個案,所以實際利益會被定義為預防性,但現在已近乎全面爆發,就算奇蹟地再次清零,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會繼續與病毒共存,每個人一生中會受到感染風險近乎是100%,疫苗便變得必須。 

家人患有橫貫性脊椎炎(transverse myelitis),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免疫系統疾病,下半身已完全癱瘓,而這個病也是新冠疫苗最嚴重致命副作用之一,所以之前被定為不能接種疫苗個案,擔心接種會加劇病情;但在這波爆發之後,醫生再評估風險時,現時感染風險明顯增加,而身體癱瘓對肺炎也會有很大危險,所以最近也改為評定必要接種疫苗,只是被安排密切觀察病情確保不受影響,所以如果還沒有打針,最好再請教醫生,只要凖備得好每個人也可以打針。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