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洛 - 《魔法壞女巫:第二章》演義永遠比正史吸引 | 嘉洛的光影世界

  《魔法壞女巫》原作小說作者馬奎爾(Gregory Maguire)成名之前,有16年編寫兒童文學,先後創作了逾20本兒童讀物,可是成名作卻是以成人觀點出發的《魔法壞女巫》,書本從另一角度去看童話世界,正如茱迪加蘭1939年《綠野仙蹤》電影有一幕,善良的北方女巫格琳達與西方女巫對峙,綠色壞女巫對着格琳達嚷道:「我早就知道妳是幕後黑手,格琳達!」若觀眾與讀者從另一角度去看《魔法壞女巫:第二章》結局,格琳達確算是故事中最後贏家。當然馬奎爾有興趣的是:「如果西方壞女巫其實是好人,其反派成因則可能跟外貌、成長環境、身份、行為有關,有了這個全方位思考,《魔法壞女巫》由小說、音樂劇到電影,就成為有趣聯想、具政治洞察暗喻作品。

  馬奎爾94年寫本書時,仍執着於19世紀歐洲社會權力關係,如執政者的政治宣傳,被統治者被逼相信妖魔化的國家敵人而凝聚一起。這跟之後的911空襲、美國出兵伊拉克等事件出奇地吻合,03年音樂版因此大熱。小說中的綠女巫艾法芭被描繪為正直善良、擁有自我犧牲精神,同期背負着危險和激進一面;她對整個世界、自己身世的強烈憤怒,在音樂劇中被減弱了,到今天兩集電影版再被削弱一次。補上的是要拯救代表社會邊緣族群(移民、同性戀者、殘障人士)的動物群共濟心態,當然這亦是美國近百年成功價值觀,只是今天被挑戰。電影版近兩年在美國受落,亦正正因為這社會近況,稍後的奧斯卡料亦會因這種批評而有多項提名。

  馬奎爾作品成功在於改編大家熟悉的經典童話素材,由於童話留白處多,始終兒童讀者較簡單,這些留白處正好讓他有更大創作空間進行填補、想像,亦有助馬奎爾嘗試把困擾着他、同時值得深思的議題放入其創作中。從他作品銷售量上升,反映讀者明顯認同他的想法,這種多角度甚至逆向思維而成的演義(演繹)式作品,永遠比正當由統治者書寫的歷史來得吸引。

嘉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