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洛 - 《魔法坏女巫:第二章》演义永远比正史吸引 | 嘉洛的光影世界
《魔法坏女巫》原作小说作者马奎尔(Gregory Maguire)成名之前,有16年编写儿童文学,先后创作了逾20本儿童读物,可是成名作却是以成人观点出发的《魔法坏女巫》,书本从另一角度去看童话世界,正如茱迪加兰1939年《绿野仙踪》电影有一幕,善良的北方女巫格琳达与西方女巫对峙,绿色坏女巫对着格琳达嚷道:「我早就知道妳是幕后黑手,格琳达!」若观众与读者从另一角度去看《魔法坏女巫:第二章》结局,格琳达确算是故事中最后赢家。当然马奎尔有兴趣的是:「如果西方坏女巫其实是好人,其反派成因则可能跟外貌、成长环境、身份、行为有关,有了这个全方位思考,《魔法坏女巫》由小说、音乐剧到电影,就成为有趣联想、具政治洞察暗喻作品。
马奎尔94年写本书时,仍执着于19世纪欧洲社会权力关系,如执政者的政治宣传,被统治者被逼相信妖魔化的国家敌人而凝聚一起。这跟之后的911空袭、美国出兵伊拉克等事件出奇地吻合,03年音乐版因此大热。小说中的绿女巫艾法芭被描绘为正直善良、拥有自我牺牲精神,同期背负着危险和激进一面;她对整个世界、自己身世的强烈愤怒,在音乐剧中被减弱了,到今天两集电影版再被削弱一次。补上的是要拯救代表社会边缘族群(移民、同性恋者、残障人士)的动物群共济心态,当然这亦是美国近百年成功价值观,只是今天被挑战。电影版近两年在美国受落,亦正正因为这社会近况,稍后的奥斯卡料亦会因这种批评而有多项提名。
马奎尔作品成功在于改编大家熟悉的经典童话素材,由于童话留白处多,始终儿童读者较简单,这些留白处正好让他有更大创作空间进行填补、想像,亦有助马奎尔尝试把困扰着他、同时值得深思的议题放入其创作中。从他作品销售量上升,反映读者明显认同他的想法,这种多角度甚至逆向思维而成的演义(演绎)式作品,永远比正当由统治者书写的历史来得吸引。
嘉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