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詩雅 - 中醫學奧秘 神奇的把脈 | 中大說中醫
在中醫診斷疾病的各種方法中,「把脈」可算是最富神奇色彩的一環。醫師只需要三根手指頭放在病人的手腕上,凝神片刻,就能說出病人身體的大概情況。到底醫師如何通過把脈得知病人的內在問題?把脈背後的原理又是甚麼?
文:陳詩雅 圖:資料圖片
中醫認為,「脈」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把脈」就是用手指去感知脈的搏動,從而了解人體內部氣血與臟腑的狀態。
醫師一般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來按壓病人手腕的橈動脈,這三個位置分別稱為「寸」(食指)、「關」(中指)、「尺」(無名指)。左、右手的寸關尺位置分別對應不同的臟腑。把脈時,醫師需要平心靜氣、凝神貫注地感受脈搏的跳動,分辨脈象的速度、節律、位置、強弱、形態、流利度等等。經過歷代醫家的經驗累積,脈象的分類逐漸豐富,由晉代王叔和《脈經》提出的24種脈象,到明代李時珍《瀕湖脈學》擴展為27種脈象,而其後李中梓《診家正眼》總結成28種脈象。
然而,熟讀各種脈象的特徵是不是就學懂把脈?答案當然不是!手指下的感覺,任憑再精準的言詞也難以具體描述,就如《脈經》所言:「在心易了,指下難明」。滑脈的「如盤走珠」究竟是甚麼感覺?只有親手按過,才真正明白滑脈的特點,亦只有通過多次反覆實踐,才能掌握分辨脈象的能力。這就是所謂的「熟讀王叔和,不如臨症多」的道理。
中醫是實踐性學科,要學好中醫必須多臨床、多實踐,而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中醫學課程強調「早臨床、多臨床」,十分切合中醫學習的核心理念。
•常見脈象•
簡單的脈搏跳動,為何能感知為這麼多不同的脈象?就以幾個常見脈象作為例子來說明吧!
1. 浮脈
《瀕湖脈學》:「浮脈惟從肉上行」,意思是輕按即得、位置比較表淺的脈象,反映疾病的位置在表。
2. 沉脈
《瀕湖脈學》:「筋骨之間軟滑勻」,意思是需要用力重按至筋骨處才能感受到脈的搏動,反映疾病的位置在裏。
3. 滑脈
《瀕湖脈學》:「滑脈如珠替替然」,意思是脈象應指圓滑,如盤走珠,多為痰濕、實熱等病證,亦可見於懷孕婦女。
4. 弦脈
《瀕湖脈學》:「弦來端直似絲弦」,意思是脈象應指緊挺,如按琴弦,多見於氣滯證。
香港中文大學
中醫學院高級講師
註冊中醫師
陳詩雅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