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蕎因 - 恐怖現象 | 鏞融芯語

  上星期,我父親收到朋友傳來的一則訊息,是一條在YouTube上發布的影片,標題赫然是:【內地客疑食不起中環燒鵝酒家發爛了!】隱形消費太離譜?!

  這段長約10分鐘的影片,畫面素材只有我們酒家的正門、燒鵝明檔,配上一張收據和一位女士不滿的表情。然而,該YouTuber在未經任何事實核查(fact check)下,便在影片開場,將近日一宗小紅書用戶投訴「隱形消費」的個案,直接嫁禍給我們,聲稱片中投訴的店家「就是中環的鏞記」。

  最荒謬的是,該YouTuber聲稱是評論小紅書的原帖,但事實上,原帖的收據一直清晰可見,上面列明的店名是另一間位置較接近上環的酒家,根本不是鏞記。而且不論那張收據的格式、項目、價格都與我們完全不符,單是影片中提及的「入座即上兩碟魚皮花生及XO醬」,我們也從未提供過。然而,這位身為前大律師的YouTuber,卻完全違背了法律專業應有的嚴謹求真精神,在零事實核查的情況下,只為譁眾取寵,不斷重複「肯定是鏞記」,造成先入為主的誤導。

  我們一直努力經營品牌,卻因一段憑空捏造的影片被抹黑,感到非常無辜與無助。雖然已即時做出投訴,但對方有權不下架。父親只能自我安慰:「有價值才會被『招呼』。」我們理解顧客有不同感受,也尊重所有意見,但這種未經查證的誣捏,已構成誹謗。

  這件「恐怖」的經歷,讓我深刻反思當下社交媒體的扭曲現象。在今時今日的營商環境,社交媒體,尤其是小紅書,被十居其九的商家視為「魔法般」的行銷工具,彷彿只要找KOL「種草」,就能提升銷量。

  但現實是,整個社交媒體的門檻極低,為搶流量,內容失實、譁眾取寵、情緒操控已成常態。一段影片,無論真假,都能引發病毒式傳播。我們這次的遭遇,正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

  這種現象,不止發生在飲食評論。早前媒體亦曾報道,有YouTube「偽醫療」頻道,利用AI生成虛假專家,專攻銀髮一族。那些「專家」身份和內容全屬虛構,卻仍吸引了近20萬粉絲。許多長者深信不疑,甚至依此作出錯誤的健康決策。這不只是資訊失真,更是具操控性的誤導,其恐怖程度,猶如長輩版的「艾莎門」(Elsa Gate)。

  社交媒體確實帶來了機會,但也同時放大了誤導與誹謗的風險。我們無辜「中槍」的事件,正反映了網絡生態的扭曲——為了流量,許多人寧願犧牲真相。

  如今網上充斥着真假難辨的資訊,我們自己必須要有一雙雪亮的眼睛,去思考所有事情的真偽。這個時代真正的恐怖,或許已不是資訊的匱乏,而是你再也分不清,甚麼是真,甚麼是假。

鏞記酒家行政總裁
甘蕎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