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 - 四十場遠夢 | 在島上讀書

  在西方神話的語境中,「四十」是一個特別的數字:諾亞在大雨中度過四十個晝夜,摩西在荒漠跋涉四十個年頭,耶穌曾經歷四十天的禁食。聖經裏的四十年,成就一代人;現實中的四十個星期,孕育一個新的生命。

  俄裔美國作家格魯辛(Olga Grushin)在其備受歡迎的小說《四十個房間》中,將一個女人的一生放入四十個房間。從母親的臥室到大學圖書館的宿舍,從育兒室到家庭影院,四十個房間宛若四十首詩,四十場遠夢,承載女主角考德威爾夫人一生的歡愉與傷感,得意或失落。女主角少年時代曾懷有成為詩人的幻夢,後來,像大多數普通人一樣,在歲月的磨礪與生活的重壓之下,曼妙的褪去顏色,曾經的鮮艷也破碎一地。

  如同本書中文譯者戚悅在譯後記中提到,「鏡子」是本書中頗為重要的意象:既是女主角自身的映照,也讓我們在閱讀文本的過程裏,宛若於字裏行間窺見自己的過往和如今。書中最後一部分取名「未來」,而整個篇章竟一字皆無。如是留白,一唱三歎,讓讀畢掩卷的我們悵然若失。過去留不住,未來從來看不破。

李夢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