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柏良 - 北都發展 旅遊可先行 | 旅有良言

  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重要引擎,其發展進程備受政府和議會高度關注。誠然,創科產業是北都發展的核心重點,須在政策上拆牆鬆綁,創新體制機制,提速發展。與此同時,筆者認為旅遊業可成為北都發展的先行突破點,特別是以「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作為切入點。

  「藍綠康樂旅遊生態圈」當中的沙頭角自2022年開放以來,在保安局和業界的努力下,已為區域旅遊打下了基礎。然而,最具歷史價值、最獨特的中英街至今仍未解禁,成為發展瓶頸。筆者建議參考中越德天(板約)瀑布跨境旅遊合作區的成功經驗,以「配額管理+團進團出」的模式開放中英街,並逐步將試點經驗拓展至鴨洲、吉澳、東平洲等周邊小島,形成跨境生態文化海島遊,實現旅遊形式和區域合作模式的雙創新,打造成特區中的旅遊特區!

  當然,跨境旅遊的推進離不開口岸的配合。現時,香園圍作為首個「人車直達」設計口岸,亦是東部的唯一口岸,客流已嚴重飽和,亟需提速重建沙頭角口岸,並定位為旅遊樞紐口岸,重點發展跨境生態旅遊功能,既符合區域發展需求,又能與香園圍形成功能互補。然而,政府今年才完成重建沙頭角口岸的前期研究,預計最快2030年代才能落成,與深圳鹽田區已啟動的13個改造項目,打造沙頭角深港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形成強烈對比,這種進度落差必須盡快彌補。

  最後,口岸經濟的潛力不容忽視。新皇崗口岸以立體化交通布局將深圳地鐵7號綫、香港北環綫及深廣城際軌道整合,輻射深圳中軸地區,為口岸經濟的培育預留了空間。反觀香港,過關之後並無免稅購物、文化體驗等業態設置,應考慮延長北環綫至沙頭角口岸,與深圳地鐵18號綫銜接;同時沿沙頭角公路從龍躍頭到中英街一帶,發展成新的文體旅消費中心,與鹽田國際旅遊消費合作區形成聯動效應,真正實現深港協同發展。

立法會旅遊界議員
姚柏良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