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談——導彈發射井笨拙?
較早時候,《華盛頓郵報》報道,中國已開始在西北部甘肅玉門附近的沙漠地區,建造百多個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井,引起坊間一陣熱議,是否標誌北京正在大幅擴展核武。我對軍事略知一二,看後感到有點奇怪,為何時至今日仍會靠導彈發射井?上周,內地官媒《參考消息》說,這些所謂導彈發射井,實際只是風力發電場,並引述軍事評論說,以發射井來發射導彈是冷戰時的做法,已經落後,中國不可能選擇這種「最笨拙」的方法。
事實如何,筆者不得而知,但至於為何說是「笨拙」?筆者卻可以在這裏與讀者略說一二。
在現代核戰中,更加講求的,往往是第二擊而非第一擊的能力,那就是若然敵國先發制人,以核彈攻擊己方,那麼己方在飽受毀滅性摧殘後,還有多少實力可以作出報復,起到阻嚇能力。所以,如果發射導彈,靠的是位置固定在陸上的發射井,那就肯定會成為敵方先發制人攻擊的目標,隨時一下子就被廢武功。
那麼又可以靠甚麼呢?就算大家不懂軍事,但有看荷里活電影,例如《紅潮風暴》(Crimson Tide)等,都知道靠的是潛艇。潛艇長時間潛藏於深海,七海游弋,來去無蹤,敵方難以偵測到位置,因此欲殲無從,所以已經成了今天核武大國發射導彈的最佳工具。況且,潛艇可以在公海航至接近對方國家位置,才發射導彈,大大縮短距離,令對手更加措手不及。這比起導彈由一個大洲射向另一個大洲,無疑距離短得多、有效率得多,對手也更加猝不及防。
小時候,冷戰早期,讀過一些報道,說為了避免被敵方在地面全殲,所以美國會把一批載上核彈的B52長程轟炸機,此起彼落升降,無間斷在空中戒備,就是為了讓美國一旦受到蘇聯核攻擊,都有籌碼可立即反擊。
蔡子強
事實如何,筆者不得而知,但至於為何說是「笨拙」?筆者卻可以在這裏與讀者略說一二。
在現代核戰中,更加講求的,往往是第二擊而非第一擊的能力,那就是若然敵國先發制人,以核彈攻擊己方,那麼己方在飽受毀滅性摧殘後,還有多少實力可以作出報復,起到阻嚇能力。所以,如果發射導彈,靠的是位置固定在陸上的發射井,那就肯定會成為敵方先發制人攻擊的目標,隨時一下子就被廢武功。
那麼又可以靠甚麼呢?就算大家不懂軍事,但有看荷里活電影,例如《紅潮風暴》(Crimson Tide)等,都知道靠的是潛艇。潛艇長時間潛藏於深海,七海游弋,來去無蹤,敵方難以偵測到位置,因此欲殲無從,所以已經成了今天核武大國發射導彈的最佳工具。況且,潛艇可以在公海航至接近對方國家位置,才發射導彈,大大縮短距離,令對手更加措手不及。這比起導彈由一個大洲射向另一個大洲,無疑距離短得多、有效率得多,對手也更加猝不及防。
小時候,冷戰早期,讀過一些報道,說為了避免被敵方在地面全殲,所以美國會把一批載上核彈的B52長程轟炸機,此起彼落升降,無間斷在空中戒備,就是為了讓美國一旦受到蘇聯核攻擊,都有籌碼可立即反擊。
蔡子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