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見聞——馬拉松疫後重啟的變與不變(二)

  作為一名跑步愛好者,隨著內地馬拉松賽事逐漸重啟,筆者的全國各地參賽生涯也恢復了。不過,新冠疫情雖然已基本受控,但目前國內仍處於「常態化」。
  防疫時期。後疫情時代,馬拉松賽事與以往有何同與不同?本期專欄筆者先來細數三個方面的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因應疫情防控的要求,今年各項賽事對於參賽者的身份識別和健康狀況確認,都比以往要更嚴謹。大部份賽事均要求參賽者身份證和手機隨身袋住,進入比賽區域之前需要核實身份並確保「健康碼」未出現異常,同時測量體溫,全部通過方可參賽。
  有些賽事,例如筆者上個月參加的西安馬拉松,更要求參賽者填寫一份「健康承諾書」,確認自己的身體狀況正常。另外,亦有賽事,例如10月的上海10公里賽及今個周末即將舉辦的廣州馬拉松,均要求參賽者提交結果為陰性的病毒檢測報告。
  第二個變化是,今年的馬拉松賽,對於替跑(即係參賽者與報名者不是同一個人)或套牌(即僞造號碼簿)參賽的行為給予更嚴厲的懲罰。據筆者觀察,以往發現類似的個案,主辦方往往是禁止相關人士在未來一年或三年內參與該項賽事,但今年凡是發現類似個案,對違例者的處罰基本都是終身禁賽。相信這與疫情期間嚴格管理參賽者身份識別有關。
  第三個變化,是不少比賽亦為了滿足當局的防疫要求,不得不縮減參賽人數規模。例如上月末舉行的上海馬拉松就從以往的三萬個參賽名額,縮減至今年的9,000個。廣州馬拉松則取消了半程馬拉松的組別,如此一來參賽選手人數亦由以往的三萬人縮減為兩萬人。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