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野無疆界系列——粵豐環保主席李詠怡 「我自求我道」的經營者

「我自求我道」,在這個隨波逐流的社會,實在談何容易做到?然而,不少商界精英正努力堅守這個原則。港交所主板上市公司粵豐環保(1381)主席李詠怡女士表示,作為中國民營垃圾焚燒發電商,面對不斷擴大版圖的國企競爭,集團選擇謹慎併購,寧願專注改良位處發達地區的垃圾發電廠,換取更高的回報及利潤,而非執意搶奪市場佔有率。作為城市大學2017年EMBA學生的她,更引述於課程中學到的理論,表明現金流對粵豐環保這類中小型公司至關重要,務求每個新項目投產後能盡快收支平衡,即使收購擴充業務,亦只會選擇能發揮財政效益的項目,堅守自己的經營信仰。
李:粵豐環保主席李詠怡
王:城市大學EMBA課程總監王澤森博士
徐:徐燦傑 (Prof J)
劉:頭條日報廣告部業務總監劉孟輝(Jacky)

王:Loretta,你能與我們分享創立粵豐環保的經過嗎?

李:我們的公司成立於1995年,最初不是做環保行業,而是做重油貿易,主要從東南亞進口重油供予內地發電廠使用。我們轉型的理念始於2000年,當時內地經濟急速發展,大量工廠於廣東省東莞市設立,生產的廢物量年年遞增,加上傳統電廠經營存在壓力,我們便於2003年在東莞籌建第一間「科偉垃圾焚燒發電廠」。還記得這間電廠的投入成本為2.9億元(人民幣,下同),由家族成員籌集,用地則由發展商合作夥伴提供。

徐:就是因為你們對業務的認知掌控做得好,明白到民營市場「大未必好」,反而是「做得更強」,才可以一直在行業中站穩!

李:我們由上市前擁有4個項目,到現時已增至31個,2020年擁有接近5萬噸垃圾焚燒總體量,隨著手上項目陸續完成建設及投產,預期收入及盈利會繼續保持穩定增長。透過收購及改造項目,集團可尋求具有真正垃圾處理需求及更高垃圾處理費的併購項目,享受更短的投資回本期,保持正現金流。

徐:聽過李主席的介紹,我看到你的境界是「我自求我道」,最緊要跟隨自己的規則,清楚知道公司的策略,相信城大EMBA幫了你不少!在你身上,我看到你就讀城大EMBA後,事業上的一個轉型!
李:坦白說,這也是我在城大EMBA就讀時學到的最重要理論。例如在課程中我與其他就讀的企業高管,經常研究不同的企業案例及商業模型,評價它的優缺點,思考如何改善營運模式,包括成本控制,提高營運效率等,進一步豐富了我優化集團營運模式的看法及思考方向,拓闊我對集團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及看法,並對我的企業家生涯有莫大幫助。

劉:能否以例子說明,你如何能把EMBA課程中學到的理論,實踐到商界的運作及管理中?
李:例如在2019年,集團的其中一間垃圾焚燒廠構思出一項雙贏的環保策略,透過與當地的造紙廠合作,利用造紙廠的廢棄物白泥作為脫酸劑,有效地減低電廠的環保成本,亦聰明地協助造紙廠處理廢物,減低堆填場地的使用量。

王:集團近年已開始「衝出廣東」,將收購目標拓展至河北、黑龍江、江蘇及上海等地,未來會否考慮其他國家的項目,引領行業「走出去」?

李:集團拓展項目的時候,主要考慮項目的盈利能力,包括其所在地的經濟條件、地方政府財政能力,以及當地對垃圾處理的需求等。至於會否「出國」,我們暫時專注發展國內市場,但亦一直密切留意海外行業情況,亦有到海外的垃圾發電廠考察,以了解海外同業的營運情況:如果我們未來有發展海外市場大計,會密切留意各國的政策改變,在作出投資決定前,會作出充分及審慎的考慮及評估。

徐:看見你們近年的發展速度,上市的決定相信是正確的。

李:對呀,借助資本市場支持,公司開拓了不同的融資渠道,有助加快發展,例如在2016年1月,集團獲國際金融公司提供可換股貸款4.65億港元,強化財務基礎;於2018年及2020年,我們更獲8間銀行或金融機構,成功取得近33.5億港元的貸款額度。
此外,集團亦藉此擴大股東基礎,包括獲得上實控股的支持及認可,透過旗下全資附屬公司配售3億新股,向粵豐環保注資10.18億港元,成為集團的策略性及第二大股東,並於2019年開展項目層面上的合作,推動未來業務發展。

徐:現今不少公司都講求可持續發展,你能分享粵豐環保對可持續發展作出的貢獻,或取得之相關殊榮嗎?

李:當然可以!在2019年,集團的營運項目無害化處理約590萬噸城市生活垃圾,售出綠色能源約達206萬兆瓦時,節約標準煤約63萬噸,減排約280萬噸二氧化碳,成功履行我們的社會責任,為環境保護作出貢獻。
事實上,集團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持續努力,一直獲得市場充分肯定,並於2018及2019年連續兩年在MSCI ESG評級報告中獲評為A級。集團亦在2016至2018的「中銀香港企業環保領先大獎」中,連續三年獲頒「環保優秀企業」獎,表揚集團對低碳及可持續發展未來所作出的貢獻及承擔。

王:作為上市公司主席,你覺得背負的最大職責是甚麼?是員工生計,還是對股東的責任?

李:作為粵豐環保的主席,我最大的職責之一,便是平衡不同持份者的利益,在我們作出每一個商業決定前,均需充分考慮該決定對不同持份者的影響,致力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同時與不同的持份者持續溝通,制定符合持份者期望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因此,這意味既需要為股東創造更高回報,亦需為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促進員工的專業培訓和發展,並提倡維持工作與生活平衡的健康之道。
嶄新EMBA體驗:
驅動創新,聯繫亞洲,通曉融資
https://www.cb.cityu.edu.hk/emba/hk/

Jacky哥



■粵豐環保主席李詠怡
■粵豐環保主席李詠怡
■粵豐環保主席李詠怡攝於上市當日
■粵豐環保主席李詠怡攝於上市當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