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種人——不認親認戚

  那天陪媽媽看醫生,五十開外的醫生稱呼我媽作「阿婆」。他並非無禮,但我卻有點不悅,想:「我媽不是阿婆啊。」原來在我心中,媽媽就是媽媽,我從不覺得她老,世上可以叫她「婆婆」的人只有其孫兒,而不是五十多歲的醫生。我媽倒不介意:「一把年紀了,不叫我婆婆叫甚麼?」我說:「可以叫王太或女士呀。」
  在華人文化裏,我們非常習慣「認親認戚」,總把非親非故的人叫作姨姨、叔叔、婆婆、伯伯。我家孩子也習慣這種模式,那天女兒叫了某人作姨姨,對方不悅;某次兒子叫鄰居作婆婆,我心中暗忖:「她似乎五十多歲,好像叫姨姨較安全呢。」這些稱呼,為生活平添不少無謂的猜度。
  相對下,英國人就不慣於認親認戚。假如孩子在街上丟了東西,陌生人幫忙拾回,老公會提孩子跟對方道謝:“Say thank you to the man.” 又例如等電梯時,他提孩子讓別人先出,會說:“Let the lady through first.”對於陌生人,不論他二十歲還是七十歲,統統以「男士」或「女士」稱呼,有禮又恰當,省卻不少煩惱。
  假如是沒血緣關係的朋友,就直呼名字,平起平坐,互相尊重。在他們的文化裏,姨姨就是媽媽的姊妹,婆婆就是媽媽之母,名正言順,簡單得多。
王思慧



最Hit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