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見聞——銀行集體「讓利」為那般(二)
繼2008年金融海嘯後,內地銀行又一次被政府當作政策工具,不僅要大力放貸支援實體經濟,更要透過降利率、企業延期還款不罰息、減少服務收費等方式,全年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人民幣,下同)。
這種措施對於發達經濟體,或是香港這樣高度推崇「積極不干預」的經濟體可謂聞所未聞,但在內地卻是家常便飯。
然而,這究竟是好了傷疤忘了痛,還是當局無奈之舉?可能還要從中國的金融體系說起。
儘管近年來當局鼓勵發展股市、債市等間接融資方式,銀行依然佔據了金融業絕對的主導地位。
截至今年第一季,內地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332.94萬億元,其中銀行業的資產就高達302.39萬億元,佔比約九成;今年上半年,銀行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新增貸款亦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六成。無論是從邊個角度,銀行之於內地金融體系的重要可見一斑。
疫情之下,如果銀行不放貸又會如何?近年來,內地個人及企業對信貸的需求始終保持旺盛。
即使銀行自身未積極增加貸款,以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民間借貸等形式存在的「影子銀行」,以及一度盛行的「互聯網金融」,亦會迅速擴張,搶佔未獲得銀行服務的中小企業及個人消費者。
由此可見,即使是銀行沒有積極貸款,坊間的「非正規金融」的提供者亦將填補空缺,而後者因為監管不足或缺乏風險控制,可能會出現資金層層嵌套、甚至是借款人「走佬」的情況,為金融體系埋下更大的風險隱憂。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這種措施對於發達經濟體,或是香港這樣高度推崇「積極不干預」的經濟體可謂聞所未聞,但在內地卻是家常便飯。
然而,這究竟是好了傷疤忘了痛,還是當局無奈之舉?可能還要從中國的金融體系說起。
儘管近年來當局鼓勵發展股市、債市等間接融資方式,銀行依然佔據了金融業絕對的主導地位。
截至今年第一季,內地金融業機構總資產為332.94萬億元,其中銀行業的資產就高達302.39萬億元,佔比約九成;今年上半年,銀行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新增貸款亦佔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六成。無論是從邊個角度,銀行之於內地金融體系的重要可見一斑。
疫情之下,如果銀行不放貸又會如何?近年來,內地個人及企業對信貸的需求始終保持旺盛。
即使銀行自身未積極增加貸款,以委託貸款、信託貸款、民間借貸等形式存在的「影子銀行」,以及一度盛行的「互聯網金融」,亦會迅速擴張,搶佔未獲得銀行服務的中小企業及個人消費者。
由此可見,即使是銀行沒有積極貸款,坊間的「非正規金融」的提供者亦將填補空缺,而後者因為監管不足或缺乏風險控制,可能會出現資金層層嵌套、甚至是借款人「走佬」的情況,為金融體系埋下更大的風險隱憂。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