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見聞——慎防抗疫後遺症

  踏入三月,新冠肺炎有向全球各地蔓延的趨勢。不過,中國內地的疫情似乎正在受控,各行業開始陸續復工。
  談到復工,就不能不再次提到過去一個多月,各中央財金部門及金融機構為確保經濟和金融秩序穩定推出的一系列措施。
  其中人行為金融體系提供流動性,穩定利率及貨幣供應;財政部給予疫情相關企業和個人貼息和稅收優惠;銀保監督促金融機構重點服務受疫情影響的地區和群體;證監會確保股市平穩運作,減免受疫情嚴重影響的地區和群體的上市及交易成本;外管局則為疫情相關的匯兌及跨境資金流提供便利。
  金融機構則從專業出發,銀行為捐款轉帳豁免手續費,對涉及疫情的貸款快速審批、預留專門信貸額,對中小企提供優惠利率,豁免疫情防控、感染及隔離人員的房貸及信用卡逾期;保險公司修改保單條款將新冠肺炎納入理賠範圍,向抗疫前線人員捐助醫療保險,優先保障疫情相關保單的理賠等。
  這些措施體現了內地傾舉國之財政、金融資源進行抗疫的努力。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看起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措,並不是沒有成本或後遺症的。
  例如,額外的流動性或會產生部份投機的熱錢,特殊的信貸和保險政策或會削弱金融機構正常的業務風控體系,影響銀行資產質量,增加保險公司的賠付壓力,導致他們的經營業績滑坡。
  可見「落重藥」的時候,亦要同時考慮未來如何善後,慎防道德風險。一旦這些金融機構出問題,引發的系統性風險仍需老百姓埋單。
北京拼搏港青
朱小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