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丽婷 - 建築業溫度驅動轉型 | 零碳築跡

  香港建造商會最新行業報告指出,本地規模以上建築企業「環境、社會和管治(ESG)」理念納入率,已從2024年的80%提升至92%,其中「S」維度尤為亮眼。華證指數同期評級顯示,港股建築及工程行業「S」項平均分達86分,按年升12%,多間企業獲AA級認可,獲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等高度肯定。從員工保障到社區共融,企業正以多元措施體現責任。

  員工關懷成為社會責任重點,現時大部分建築企業已建立「安全+成長」雙重保障體系。根據香港職業安全健康局2025年第3季數據,應用智慧安全監控系統的建築工地比例由2024年的65%升至82%,通過智慧穿戴設備、AI視像監控等技術,即時預警高空工作、機械操作等風險,令今年首10個月工地安全事故率按年再降23%。同時,企業聯合香港建造學院升級訂製化培訓課程,聚焦智慧建造、碳管理等新趨勢,首3季已培訓逾1.8萬人次,助工友技能升級。電動施工設備普及率達78%,工地噪音穩定於65分貝以下,工作環境持續改善。

  社區融合亦是行業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點。環保署《減廢回收約章》2025年最新統計顯示,參與建築及配套項目由500個增至720個。企業於施工區域設置智慧回收點、舉辦社區回收工作坊等,帶動居民參與。2025年上半年相關項目累計回收建築廢料逾22萬噸,再生利用率提升至86%,按年升6個百分點。民生方面,多間企業與香港青少年發展協會升級「建築科普進校園」活動,今年已覆蓋35間中小學,超過1.2萬名學生,並為基層家庭提供義務維修,首10個月服務戶數突破1500戶。

  行業賦能也更顯責任格局。香港建造商會牽頭推動的「綠色工地標準」實施範圍持續擴大,2025年新建工程達標率升至58%。相關項目廣泛應用再生建材、太陽能等低碳技術,碳排放較傳統工地降低40%,同時落實低噪音、揚塵控制等措施,有效減少對周邊環境影響。香港社會服務聯會評估指,建築企業社會責任實踐已從單一捐贈轉向持續參與,「工地─社區─行業」聯動效應明顯,「S」項評分達90分以上的企業佔比逾六成,為城市發展提供民生與生態雙重保障。

  香港建造商會負責人強調,建築企業正打破傳統行業刻板印象,躍升為社會責任重要踐行者。2025年「S」項成果錄得顯著增長,未來將完善評價體系,推動更多企業邁向AA級標準,以責任築城,實現企業發展與社會價值共贏。

零碳智能聯盟秘書長
彭丽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