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丽婷 - 建筑业温度驱动转型 | 零碳筑迹
香港建造商会最新行业报告指出,本地规模以上建筑企业「环境、社会和管治(ESG)」理念纳入率,已从2024年的80%提升至92%,其中「S」维度尤为亮眼。华证指数同期评级显示,港股建筑及工程行业「S」项平均分达86分,按年升12%,多间企业获AA级认可,获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等高度肯定。从员工保障到社区共融,企业正以多元措施体现责任。
员工关怀成为社会责任重点,现时大部分建筑企业已建立「安全+成长」双重保障体系。根据香港职业安全健康局2025年第3季数据,应用智慧安全监控系统的建筑工地比例由2024年的65%升至82%,通过智慧穿戴设备、AI视像监控等技术,即时预警高空工作、机械操作等风险,令今年首10个月工地安全事故率按年再降23%。同时,企业联合香港建造学院升级订制化培训课程,聚焦智慧建造、碳管理等新趋势,首3季已培训逾1.8万人次,助工友技能升级。电动施工设备普及率达78%,工地噪音稳定于65分贝以下,工作环境持续改善。
社区融合亦是行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点。环保署《减废回收约章》2025年最新统计显示,参与建筑及配套项目由500个增至720个。企业于施工区域设置智慧回收点、举办社区回收工作坊等,带动居民参与。2025年上半年相关项目累计回收建筑废料逾22万吨,再生利用率提升至86%,按年升6个百分点。民生方面,多间企业与香港青少年发展协会升级「建筑科普进校园」活动,今年已覆盖35间中小学,超过1.2万名学生,并为基层家庭提供义务维修,首10个月服务户数突破1500户。
行业赋能也更显责任格局。香港建造商会牵头推动的「绿色工地标准」实施范围持续扩大,2025年新建工程达标率升至58%。相关项目广泛应用再生建材、太阳能等低碳技术,碳排放较传统工地降低40%,同时落实低噪音、扬尘控制等措施,有效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香港社会服务联会评估指,建筑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已从单一捐赠转向持续参与,「工地─社区─行业」联动效应明显,「S」项评分达90分以上的企业占比逾六成,为城市发展提供民生与生态双重保障。
香港建造商会负责人强调,建筑企业正打破传统行业刻板印象,跃升为社会责任重要践行者。2025年「S」项成果录得显著增长,未来将完善评价体系,推动更多企业迈向AA级标准,以责任筑城,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价值共赢。
零碳智能联盟秘书长
彭丽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