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力文 - 創新者生存與監管平衡 | Exchange²

美國創新有一個特點,就是「容許你先行,然後再監管」。只要你不是一開始就造成系統性風險或致命災難,往往政府是容許你試、容許你錯、然後再納入框架。預測市場就是最好例子,Kalshi和Polymarket最初都面對極大監管挑戰,一個選擇全程合規(Kalshi拿到CFTC DCM+DCO交易所與清算所牌照),一個選擇邊做邊談(Polymarket先以DeFi模式成長,後獲CFTC No-Action relief),但到今日兩者都成功建立美國市場合法地位。

  Kalshi的產品很機構向,全部以事件合約方式包裝,包括聯儲局利率決策、失業率是否高於某數值、拜登是否會退選等,設計上貼近CME的微型衍生品,還可以直接接入Robinhood等券商。最大部位以「最大虧損額」而非張數計算,更設有做市商制度與清算機制,有專業策略交易員思維(雖然我很懷疑如何計算得準風險及回報比)。

允許邊做邊談  從錯誤中學習

  Polymarket則偏向群眾市場,整體UX類似web3 DeFi交易,用戶用USDC參與、鏈上透明、以AMM模式提供流動性。題目選擇更貼近民意與文化議題,例如「特朗普是否會因刑事案件入獄」、「TikTok會否在年底前被封殺」等。最近它也成立美國分支(QCX)並申請DCM+DCO,代表它也在往合規邁進。

  這種「允許邊做邊談、允許從錯誤中學習」的政策哲學,正是美國金融創新的根本驅動力。某程度上,比特幣、以太幣、Coinbase、Circle甚至Robinhood,本質上都經歷過這條路。這就是為甚麼你今日可以看到Kalshi和Polymarket,同時活躍、卻採取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擴展預測市場。這個故事如果你做的是TradFi/DeFi結構設計、量化、內容交易、甚至是meme投資,可能會很好玩。關鍵是你相信「未來的資訊是可交易的」嗎?

鄧力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