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力文 - 创新者生存与监管平衡 | Exchange²

美国创新有一个特点,就是「容许你先行,然后再监管」。只要你不是一开始就造成系统性风险或致命灾难,往往政府是容许你试、容许你错、然后再纳入框架。预测市场就是最好例子,Kalshi和Polymarket最初都面对极大监管挑战,一个选择全程合规(Kalshi拿到CFTC DCM+DCO交易所与清算所牌照),一个选择边做边谈(Polymarket先以DeFi模式成长,后获CFTC No-Action relief),但到今日两者都成功建立美国市场合法地位。

  Kalshi的产品很机构向,全部以事件合约方式包装,包括联储局利率决策、失业率是否高于某数值、拜登是否会退选等,设计上贴近CME的微型衍生品,还可以直接接入Robinhood等券商。最大部位以「最大亏损额」而非张数计算,更设有做市商制度与清算机制,有专业策略交易员思维(虽然我很怀疑如何计算得准风险及回报比)。

允许边做边谈  从错误中学习

  Polymarket则偏向群众市场,整体UX类似web3 DeFi交易,用户用USDC参与、链上透明、以AMM模式提供流动性。题目选择更贴近民意与文化议题,例如「特朗普是否会因刑事案件入狱」、「TikTok会否在年底前被封杀」等。最近它也成立美国分支(QCX)并申请DCM+DCO,代表它也在往合规迈进。

  这种「允许边做边谈、允许从错误中学习」的政策哲学,正是美国金融创新的根本驱动力。某程度上,比特币、以太币、Coinbase、Circle甚至Robinhood,本质上都经历过这条路。这就是为甚么你今日可以看到Kalshi和Polymarket,同时活跃、却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扩展预测市场。这个故事如果你做的是TradFi/DeFi结构设计、量化、内容交易、甚至是meme投资,可能会很好玩。关键是你相信「未来的资讯是可交易的」吗?

邓力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