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力文 - 後量子時代下比特幣投資抉擇 | Exchange²

隨着量子電腦技術迅速發展,比特幣核心加密演算法(如SHA-256與ECDSA)是否足以抵禦未來運算力的挑戰,正引發加密社群對「後量子時代」的反思。

  Tesla創辦人馬斯克日前透過Grok發文,質疑量子電腦在未來10年內能否破解比特幣加密。事出有因,IBM剛公布其下一代「Blue Jay」系統,預計於2033年前實現2000個量子位元的里程碑。Grok根據NIST與IBM等機構的評估指出,5年內比特幣被破解機率接近零,2035年前亦不高於10%。然而,這並不意味威脅不存在,畢竟馬斯克及其公司合共持有價值逾20億美元的比特幣,其憂慮不容忽視。

破解加密憂慮不容忽視

  除馬斯克外,Google與貝萊德亦先後作出預警。Google研究團隊最新論文顯示,破解RSA加密所需資源由過去預估的2000萬個qubits,降至不足100萬,運算時間亦大幅縮短。貝萊德則在其比特幣ETF風險披露文件中,首次正式列出量子運算為潛在風險。雖然比特幣使用的ECDSA與SHA-256尚未遭實際破解,但與RSA基於相似數學結構,其潛在風險不可忽視。尤其是目前約25%的比特幣資產仍存放於早期格式地址,公鑰已公開,極可能成為第一波量子攻擊目標。

  面對這些挑戰,Casa技術總監與多位開發者已提出新的比特幣改進提案(BIP),擬透過三階段升級方式應對:首先阻止資金流入舊地址,其次於5年內凍結未遷移資產,最後允許以量子安全簽名解鎖凍結幣。

  不過歷史經驗反覆證明,科技帶來挑戰,同時也催生迭代與升級。若以現時技術進展評估,在可預見的5至10年間,真正可威脅比特幣基礎加密的量子電腦尚未出現。此時若以遠期科技風險作為當下拒絕配置的理由,無異於因為擔心未來地震而選擇從不建樓。結果只會錯失眼前價值積累的機會,而非真正避開風險本身。

鄧力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