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來的住屋啟示

當筆者執筆時,香港疫情有點失控,由過去的幾十宗確診個案飊升至近日每天六七千宗,可謂一發不可收拾。去年聖誕節期間,疫情露曙光,當時社區「零」確診,餐飲食肆預訂亦排滿。除了經濟有向好跡象,2021年樓市亦暢旺,差估署私人住宅指數去年為392.7,按年上升3%,由2020年的持平轉為輕微上升。

2021年上半年受惠通關憧憬,以及購買力釋放,本港樓價曾於8月份升至歷史高位,其後於高位徘徊。下半年疫情曾現紓緩跡象,惟受股市表現波動影響,樓價略為受壓,但全年仍錄輕微升幅。踏入2022年,農曆新年前出現第五波疫情,蔓延速度非常快,整體交投轉趨下滑。
目前看來,樓市買賣萎縮主要受到社交距離措施影響,就算有潛在買家決定置業,亦寧願待疫情稍為緩和再作打算。另外,美國極大機會於3月重啟加息週期,即使本港亦未必會完全跟隨,但亦會影響小部分人的置業時間表。

樓市交投減少反映市場氣氛稍為緩和,但樓價不一定下跌。反之,有部分已習慣在家工作的中產家庭,可能因此而打算「換樓」;另外,一些跟父母同住的年青人,可能因為居住環境狹窄難以在家工作,繼而產生疫後到外面租樓自住。筆者認為,疫情導致work from home 的生活新常態,為香港人一向「住得細 、住得貴」響起警號。為此,政府除了追求建屋量的統計數字外,同時應該考慮居住環境的重要性。

過去幾年,疫情令本港經濟曾經出現負增長,失業率升至近年高位,然而樓價仍然遠高於一般家庭可負擔的水平。筆者建議未來北部都會區發展,除了重視商業發展及創新科技外,政府可考慮透過這片福地,興建適合不同階層的人士居住,例如以年輕專業人士為對象的先租後買住屋計劃,希望與年老長者同區居住計劃等,北部都會區正好提供試驗環境,繼而印證不同房屋計劃的可行性。海外國家例如英國、德國、荷蘭等都有不同類型的房屋計劃,它們不只是「諗出來」,還有是「行出來」的,香港特區政府理應好好借鑑。

2022年2月25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