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香港競爭力擔憂

近日筆者目睹香港街頭的冷清景象,實屬歷年罕見。社會上不同持份者對港府是次抗疫表現均表失望,認為有關措施未能對症下藥。加上政府高層及醫學專家曾就抗疫策略出現分歧,給予市民防疫政策朝令夕改的感覺,令人無所適從。相較香港市民團結抗疫的合作態度,官員的表現明顯強差人意。

尤其過去半年,港人舉家移民的情景不時出現。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2021年香港居民的淨移出人口為2.73萬人,連續3年錄得淨流出。值得注意的是,移民的港人都是具有高等學歷、豐富工作經驗,及一定資產的專才。即使他們於移民後遇上就業困難,憑著出售現有的香港物業套現,或已足夠他們於國外過着平淡生活。

月初,國際公共政策顧問機構Demographia根據2021年首第三季度的數據,發表了一年一度的國際住房負擔能力調查。香港再次於8個國家中、92個主要大都會區中脫穎而出,蟬聯全球最難負擔的大都會之首。當中,本港私樓價格佔收入比再創新高,由去年的20.7攀升至23.2。此意味著在香港一個家庭需至少需不吃不喝23.2年才能購置一個住宅單位。按照世界銀行與聯合國的計算標準, 5.1倍以上是「極度負擔不起」的水平,而本港的私樓價格佔收入比遠超於標準,可見本地樓價之高。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剛剛過去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出放寬按揭保險計劃,把可申請最高八成按揭貸款的樓價上限,由1000萬元調高至1200萬元;而首次置業人士可申請最高九成按揭貸款的樓價上限,則由800萬元提升至1000萬元。筆者對於司長所發佈的新一輪政策感到困惑,更為香港的前景與競爭力感到擔憂。

早於2019年施政報告,港府亦曾放寬按揭成數,但成效甚微。如今官員重施故技,盼再以放寬按揭成數來協助港人置業。筆者認為,只有加快增加土地供應才是解決本地房屋問題的唯一對策。雖然已見發展局有加快供地的政策出台,但是具體細節還要看各部門官員是否能夠拼棄各自為政的思維,應該互相協調溝通,以盡快建地為目標。

2022年3月17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