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區重建效率有待提升

2021年香港股市持續走弱,恒指全年下跌14%。年末出現Omicron首宗本土病例,原本稍為緩和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再死灰復燃,零售及飲食業首當其衝,但去年樓價依然上升。去年本港樓市先升後回,差估署私樓售價指數於7月創下歷史新高後,第三季開始向下調整。差估署私人住宅(所有類別)樓價指數連跌兩個月,最近的 11月份指數錄得391.5,按月跌1.19%,但總結首11個月仍錄得2.5%的升幅,可見本港樓價仍然堅挺。

2021年政府宣佈多項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措施,冀能舒緩香港非常嚴峻的房屋問題。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北部都會區」藍圖,著力推動新界北部發展,預計共提供92.6萬個住宅單位,容納約520萬人居住。然而,遠水始終不能救近火,最近公屋輪候時間增加至5.9年,申請超過25萬宗,可見大多數的基層家庭未來數年亦難以「安居」。

鑒於公營房屋興建需時,目前政府正努力透過增建過渡性房屋解決燃眉之急,預料2023年增加至逾1.6萬個單位,可是過渡性房屋只能暫時改善正在輪候公屋家庭的居住環境,始終難以解決長遠房屋問題。筆者建議政府考慮待這些過渡性房屋土地租約完滿後,將其改劃成公屋用地,以最省時的方式增建公營房屋。

面對人口及樓宇急速「雙老化」的當前困局,市建局過去幾年在深水埗、九龍城及港島東等舊區進行小區規劃研究,合共涵蓋250公頃土地。去年市建局亦開展了長沙灣道發展計劃,把舊樓群、舊社區設施及政府土地納入規劃範圍,並以政府推廣的「一地多用」概念作綜合規劃發展,從而提升土地發展潛力。筆者認爲「小區規劃」重建計劃應及早伸延至不同舊區,並盡快展開可行性技術研究,以增加重建工程效率。

另一方面,筆者也支持透過放寬舊樓強拍門檻加快舊樓重建,藉以增建房屋;另外,建議政府考慮把現時閒置的「政府、機構或社區」(GIC)用地臨時改變作住宅土地用途,以解決市民迫切的住屋所需。當政府訂下的長遠房屋策略將來到位後,若市民的住屋需要亦得到滿足,便可將有關土地轉變回作GIC土地用途。

2022年1月22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