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香港競爭力

據政府統計處數字,近兩年累計20萬居民遷離香港,當中包括持有工作簽證、來港讀書等人士,當然還包括移民港人。港人離開自己家園,離不開都是圍繞教育、生活、居住等因素,而部分家長認為本港教育制度不適合自己小朋友。家長眼見子女一出世便須面對激烈競爭,他們寧願陪同子女一起到海外升學順便移民。
有很多海外派駐來港工作的專才,近兩年也選擇遷離香港,他們認為這裡不再是一個「宜居」的地方,除了是因為本地住屋開支過高,整體的居住環境亦愈來愈差,既住得貴、亦住得細。坦白而言,過去五年已有很多不同聲音表示香港的競爭力有所下降,上屆甚至前屆政府曾不斷提出如何提升本港競爭力,但人才卻持續外流,似乎過去政府就創造良好營商環境方面的施政未能到位。
現屆政府開局便提出「以結果為目標」來解決社會問題,筆者期望新班子可以更有為、更有效地為社會帶來新氣象。除了住屋問題外,教育、公共醫療等也必須要有所提升。目前全港各個社區發展及規劃並不完善,例如新發展區的社區設施嚴重不足、長者居住的安老院多設於市區的舊樓基座、全港仍有10萬個劏房戶等,很多基層市民整體生活質素仍未見改善。
政府致力推行北部都會區發展計畫,即使主要是將土地整合,但整全規劃和基建配套仍是關鍵,有了基建發展後,地積比率便能相應提高,整體房屋供應亦能隨之增加。一直以來,本港過份依賴金融行業,大多數的商業中心都座落在港島區,筆者認為只有產業多元化才能為本港帶來更多機遇。鐵路將北部都會區的西部(覆蓋元朗、天水圍、洪水橋/厦村)連接至前海合作區,無疑是有助兩地合作,將共同聚焦研發服務、科技金融、專業諮詢等領域,構建新興產業聚集區,打造成科創、生活和自然互聯的新片區,預期港人和港企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2022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