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民生商場 要睇Package

無論好市或逆市,工商舖投資市場皆有需求。雖則本地核心消費區受疫情衝擊,以致國際名店因生意轉差而紛紛撤離,惟民生商戶卻趁勢崛起,進駐黃金商區鋪位,提升品牌知名度及搶攻消費。除了民生品牌,近月民生區商場交投同樣暢旺,最近有傳大埔運頭塘商場以13.6億沽出,成為今年最大宗的商鋪成交個案。依筆者看,投資民生商場屬穩陣的長綫投資,惟升值空間有限,投資時除了留意租金回報,亦需整個package去看。
以大埔運頭塘商場為例,其總樓面約8萬方呎,場內商戶主要為超市、便利店、食肆等,出租率達100%,每月租金收入約400萬。該商場原由領展持有,其後投資者林子峰於2016年以約8.1億購入,並斥資約4000萬翻新,持貨6年後,市傳他將商場連同414個車位以13.6億售予華創建投,呎價約1.7萬,租金回報率達逾3.6厘。以此計算,林氏在帳面上大賺逾5億,物業升值近7成,難怪他指出賣價理想。
無容置疑,租金的升值潛力是投資物業的一大考慮,除了計算現時租金水平與業主最初購入時的差額,另須考慮購入後加租的信心,若然自己也無把握,此項投資將難以成功。與此同時,大埔運頭塘商場的地勢之利亦造就其成功,例如商場鄰近住宅群及鐵路站,加上區內消費群主要為「肯使錢」的年輕家庭,有助帶動人流及消費。
值得注意的是,雖說租金升幅可作指標,但若碰上如疫情般的非常時期,租金只能觀望持平或下跌,難以作準。反倒是物業的可塑性值得留意,例如早前以6億元成交的荃灣楊屋道樂悠居商場,原由鄧成波家族於2012向華置購入,可是一直未有翻新,而且不少鋪位更長期丟空,惟腦筋轉一轉,這正正是商機所在。
試想一下,當商場位置不俗,卻因配套不夠完善、推廣不足而拖累租務。若然業主願意重新裝修,提升場內外觀及設施,甚至在外牆安裝大型電視顯示屏,並加強區內推廣,致力做到人聚財聚,自然會吸引不同租戶進駐。
買物業睇package,以確保穩健利潤,若再下一城,自己提升個package,便大增升值潛力。
2022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