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改革醫務委員會 打破「醫醫相衛」 | 社論
一宗醫委會聆訊竟拖延15年,正義感在時間流逝中消磨殆盡。一名雙非嬰兒腦癱案件,家屬苦等15年,換來的卻是醫委會以「拖延太久對被告不公」為由永久擱置聆訊,父親悲憤道:「現在香港好像連第三世界都不如!」對香港醫療投訴機制,作出沉重的控訴。
醫委會作為法定監管機構,其「醫醫相衛」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當前的危機不僅是個別案件處理失當,更是整個制度的結構性缺陷。醫委會組成存在先天缺陷,根據《醫生註冊條例》,醫委會由24名醫生和8名業外委員組成,醫生委員佔總數的75%,這種絕對多數,令人覺得,業外意見難以影響決策。
儘管2018年改革增加了業外委員比例,但醫生群體在專業自主的大旗下,仍牢牢掌握着主導權。這種封閉的權力結構,難免給公眾造成「醫醫相衛」的負面印象。在專業權威光環下,醫生的專業判斷往往成為不容挑戰的「真理」。醫療事故的調查過程複雜專業,一般公眾難以置評,這種信息不對稱強化了醫生的話語權。在這種不平衡權力結構下,投訴人處於絕對弱勢地位,他們不僅要面對專業知識的壁壘,還要挑戰一個由同行組成的封閉圈子。
醫委會處理投訴的效率低下,已成制度性問題。根據數據,過去5年醫委會合共跟進了8700宗申訴,當中8成被駁回,只有不足3%個案需要開紀律聆訊。而平均研訊時間長達6年,當中有7宗需要7至8年處理,更有3宗耗時超過10年。這些數字背後是一個個苦苦等待公義的家庭。
程序拖延不僅消耗投訴人的時間金錢,更是對他們精神的殘酷折磨。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醫委會研訊小組在雙非子腦癱案中,以「案件拖延太久對被告不公」為由決定終止聆訊。這意味着醫委會自身的失誤,最終成了被投訴醫生免於追究責任的理由。如此決策邏輯,完全顛覆了公眾對正義的認知。
2018年的改革未觸動醫委會權力結構的核心,只是邊際上的調整。要打破「醫醫相衛」的困局,必須從制度結構入手。首先應大幅增加醫委會中業外委員的比例,借鑒英國經驗將非醫療委員的比例提高至百分之40。這不僅是數量的調整,更是權力結構的重整,讓業外意見真正具有影響力。
其次,設立獨立的醫療事故投訴處理機制。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建議,醫委會應參考死因庭的案件管理程序,目標在兩年內完成聆訊。而本港亦應參考英國建立全國醫療安全調查辦公室的經驗,成立獨立於醫委會的投訴處理機構,徹底改變現行醫生自己審判自己的局面。
程序改革方面,必須引入合理的時限要求和案件管理制度,並定期向投訴人通報進展。同時增加調查過程的透明度,讓公眾能夠監督醫委會的運作。
辛正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