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香港天文研究所成立 激發南北科創大格局 | 社論

  香港大學「香港天體與天文物理研究所」(HKIAA)正式成立,標誌着香港在推動前沿科學研究領域邁出重要一步。這座研究所將聚焦在太空科學、宇宙學及基礎物理檢驗等尖端領域,成為連結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國科創體系的重要節點。

  該研究所匯集了港大物理學系、地球與行星科學系的教授團隊,以及來自科技大學、城市大學等本地3間大學的聯合成員,形成了跨院校、跨學科的科學研究。港大校長張翔指出,天文學和天文物理學作為前沿科學領域,中國、美國等都試圖加強探索。

  香港獨特的地理與制度優勢,使之成為連結內地與全球科研網絡的理想橋樑。正如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學與天體物理研究所所展示的,這類機構能夠透過主題研討會、會議及其他學術活動,促進國內和國際天文學界的科學交流。

  此外,香港擁有5間世界百強大學,這種密集的學術資源需要透過更緊密的合作來釋放最大潛力。以中文大學為例,作為亞洲領先的研究型大學,已積極接通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的聯繫,於2014年在深圳開設分校,並成立多所研究院。這種高校間的合作模式正成為大灣區科創發展的新常態。粵港澳大灣區亦被中央政府定為全國創新科技發展的橋頭堡。根據廣東省統計局的研究,在2013年至2018年期間,大灣區9個內地城市的創新驅動發展綜合指數增長近兩倍,這表明創新取得了顯著突破。

  在國家科創體系中,香港與大陸可以形成高效率的分工協作。香港擁有強大的基礎研究能力,包括學術刊物的引用次數、大學的國際排名、科學研究的認可度,以及科學研究機構的品質。而內地城市如深圳、珠海和東莞則在創新及科技發展方面處於領先地位。這種優勢互補的模式特別體現在科創產業鏈的分布。

  日後,香港可以專注於上游科研,內地則善於將技術轉化為民用產品並實現規模化生產。香港在市場融資、產品形象設計、市場推廣及連結國際市場擁有豐富經驗,能夠為國家科研技術產品「出海」提供重要支援。當香港的學術優勢與內地的產業能力結合,當基礎研究的深度遇到應用研究的廣度,南北科創聯動將不再是藍圖,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辛正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