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劍擊運動征程 北都築夢未來 | 社論
香港劍擊運動員在國際大賽上屢創佳績,張家朗與江旻憓等名將在奧運、世錦賽等國際舞台奪金稱冠,展現香港劍擊的雄厚實力。然而,這股銳不可當的氣勢背後,正面臨訓練場地不足、設施陳舊的困境。政府兩年前提出興建專屬劍擊體育館,初步敲定選址在北部都會區,並以短期措施改裝體院空間應急。我們認為,劍擊館的規劃必須提速落實,並以更高視野打造成為推動體育產業與區域發展的里程碑。
香港劍擊運動員憑藉堅毅鬥志與專業訓練,屢次為港爭光,其成就已證明劍擊是本地體育的優勢項目。然而,現有訓練場地不敷應用,例如土瓜灣體育館改建計劃並不適合,反映臨時選址的局限。政府應借鑑香港單車館的成功先例—其不僅培育出李慧詩等世界級選手,更成為普及單車運動的基地。劍擊館的興建刻不容緩,需以長遠規劃匹配項目的戰略價值,從資源投入、人才培訓到設施升級,全面鞏固香港劍擊的國際競爭力。
劍擊館不應僅止於訓練場地,更應成為運動科學與科技研發的重鎮。建議引入本地大學的運動醫學、數據分析及器材設計學者,與運動員協作開展研究。例如,透過生物力學分析優化動作效率,或利用虛擬實境技術模擬賽事情境,提升訓練成效。此舉不僅能強化運動員表現,還可推動相關科技應用與產業化,吸引企業投資,打造劍擊運動的完整生態鏈。
政府將劍擊館初步定於北部都會區,具深遠意義。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土地供應與經濟增長的重心,除發展創科與住宅外,文體旅設施亦是平衡社區發展的關鍵一環。劍擊館進駐後,可結合周邊文化景點與旅遊資源,舉辦國際賽事、培訓課程及體驗活動,吸引市民與遊客參與,促進區域活力與經濟效益,實現「以體育帶動發展」的目標。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表明將爭取任內通過撥款,我們支持政府全速推進規劃與建設,並爭取立法會跨黨派支持,簡化審批程序。同時,鼓勵私營機構透過贊助、技術合作或社會企業模式參與,減輕公共財政壓力,並擴大項目的社會影響力。
總括而言,劍擊館的興建是香港體育發展的關鍵投資,既能回應運動員的逼切需求,亦能推動產業創新與區域融合。我們期待政府把握時機,讓這座場館成為香港體育的新標竿,助劍擊運動再創高峰!
辛正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