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構建多元贊助體系 助香港運動員發光 | 社論

  香港帆船運動員在全運會奪金,成功「零的突破」,背後除了刻苦訓練,也離不開資源支持。「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宣布為全運會金牌得主提供高達75萬至150萬元的獎勵,無疑是對運動員的實質鼓勵。然而,單靠此類針對頂尖成績的獎勵,並不足以支撐香港體育的長遠發展。正如現代體育產業所揭示,商業贊助應是從經濟基礎到事業巔峰的全面支持系統。香港極需建立更多元、可持續的商業贊助模式,推動體育事業真正走向職業化。

  目前香港的商業贊助存在明顯不足,且模式較為單一。企業支持大多集中在奪標運動員身上,這種「錦上添花」式的贊助,雖然能即時獎勵優秀表現,但對於正處於成長階段的運動員來說,支持力度遠遠不夠。許多潛質優厚的運動員,因缺乏穩定資助,難以負擔全職訓練所需的教練、物理治療和先進裝備等開支,這無疑限制了他們的發展空間。

  要突破這個瓶頸,建議商界借鑒歐美日的成熟模式,推行更全面的贊助策略。首先,大企業可考慮長期冠名支持特定運動項目,這種方式不僅能為該項目提供穩定資金來源,還能幫助企業建立鮮明的品牌形象。其次,成立公司隊伍,邀請表現良好的運動員加入,讓他們在參加職業賽事的同時獲得穩定收入。這種模式既能培養人才,又能通過競賽提升企業品牌形象,實現雙贏。

  這種深度合作的贊助模式,正好對應了現代體育贊助的三個核心功能:為運動員提供經濟基礎、成為事業催化劑,並推動整個運動項目發展。當運動員毋須為生計擔憂,他們就能更專注於訓練,提升競技水平;當企業通過長期合作與運動員共同成長,運動員的個人品牌價值將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當更多運動員獲得支持,整個項目的關注度和參與度自然隨之提高。

  我們樂見類似「賽馬會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的推出,這確實是對運動員成就的重要肯定。然而,香港體育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更需要建立一個涵蓋不同階段運動員的完整支持體系。這需要商界、體育界和政府的共同努力,打造一個讓運動員從起步到巔峰都能獲得適切支持的環境。

  惟有當優秀運動員毋須擔心生計,當每個潛質新星都能獲得充分培養,香港體育才能真正走向職業化,在國際舞台上持續發光發熱。這不僅是對運動員的投資,更是對香港未來體育事業的投資,值得社會各界共同推動。

辛正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