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安全帶法規擴及公交 執法與教育雙軌並行 | 社論
根據政府安排,法例規定由明年一月起,若車輛裝有安全帶,乘客均須佩戴,違者最高可被罰款5000元及監禁3個月。此舉將現行小巴的安全帶規定,擴展至巴士、校巴及直通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旨在提升道路安全。然而,近日便衣警員檢控小巴乘客未佩戴安全帶的事件引起公眾哄動,雖不失為一次社會警示,但單靠執法難以讓安全意識深入人心。當局必須結合職業培訓、科技應用與公眾教育,多管齊下,方能真正保障乘客安全。
首先,執法行動雖能引起關注,卻非長久之計。近期對小巴乘客的檢控,確實引發社會討論,讓更多人意識到安全帶的重要性。然而,若僅依賴罰則,容易使民眾產生牴觸情緒,部分人或視之為擾民。道路安全的根本,在於培養乘客自覺遵守的習慣,而非僅靠恐懼驅動。因此,當局需在執法之外,眼於更長遠的教育與宣傳策略。
其次,小巴司機作為前線工作者,其角色至關重要。當局應首先向司機加強職業培訓,一方面提升其安全駕駛意識,減少意外發生;此外,要求司機主動提示乘客上車後佩戴安全帶。這不僅是法律義務,更是待客之道的提升。透過司機的口頭提醒,能直接且有效地引導乘客遵守規定,同時營造車廂內的安全文化。此外,若車上設有監察裝置,司機應根據警示,對個別未佩戴安全帶的乘客進行再提示,展現專業與關懷。
再者,科技應用能彌補人為不足,但業內進展未如理想。目前,部分小巴已安裝安全帶警示系統,當乘客未佩戴時會發出聲響或亮燈提示。然而,這類裝置的普及率仍低,可能與成本考量有關。當局應研究提供助力,例如資助業界部分費用,鼓勵更多車隊加裝相關設備。同時,車廂內可透過廣播系統,循環播放提示訊息,強化乘客的安全意識。科技與人力的結合,將使安全措施更具實效。
此外,學校教育是培養安全習慣的基石。當局應加強在學校的宣傳,透過講座、教材及實地演示,讓學童從小認識上車必須戴安全帶的重要性。無論車程長短,佩戴安全帶應成為一種本能反應,而非可有可無的選擇。這不僅能保障學童安全,更能透過「小手拉大手」的效應,影響家庭成員的乘車習慣。
最後,隨安全帶法規明年擴及其他公交,當局須在更大社會層面加強宣傳。除了透過媒體廣告、社交平台推廣外,亦可與公共交通營運商合作,在車廂內張貼醒目告示,並於繁忙路段設置宣傳點。讓「一扣一帶,安全常在」的觀念深入人心,從而減少交通事故的傷亡。
辛正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