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家輝 - 保障本地就業與輸入勞工並存 | 家輝講場

近期香港整體及個別行業的失業率有所回升,有聲音據此要求煞停輸入勞工。這種簡單「一刀切」思維,忽視人力錯配、勞動力下降現實,並不符合香港整體利益。
據勞工處數字,今年頭8個月登記求職有4萬多人,私營機構職位空缺卻有逾35萬個。空缺遠多於求職,反映香港並非人浮於事,而是存在人力錯配,如失業者對某些工作缺乏興趣,以致「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事實上,一些業界現仍向我反映「請人難」,故單純因失業數字而停輸勞工,實不合乎社會經濟發展需要。
香港人口老化是不爭事實,面對勞動力持續下降,若不及時補充人力,各行各業難以維持正常運作。尤其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服務質素是競爭力關鍵。人手不足,工作量大,難免影響員工服務表現。2023年擴大輸入勞工前,許多酒樓零售店的人手處於「十個煲七個蓋」窘境,難怪一些港人和旅客光顧時大嘆「受氣」!
反而當食肆店舖引入外勞後,不少人反映服務質素有改善。這不僅因外勞一般表現殷勤,也因本地員工壓力減低,職場氛圍變得從容友善。服務水平提升,除了有助提高本地消費性價比,也有利香港維持「好客之都」形象。
保障本地勞工就業優先,我非常支持,畢竟本地工人生計不穩,社會穩定亦受影響。惟一項政策的取態並不是「非黑即白」,只要保持適切平衡,是既可保障本地就業,也可藉補充勞動力,支持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政府可考慮按行業情況,彈性調整輸入勞工比例,對於人手供求有改善行業,或可將一般要求1名輸入勞工對2名本地員工(1:2)比例,調整至1:3甚或1:4,以精準地回應不同行業實際需求,達致勞資及整體社會三贏局面。
全國政協委員
自由黨主席
立法會議員(批發及零售界)
邵家輝
最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