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君 - AI伴侶是美夢還是惡夢? | 中環High Tea

  在AI海嘯下,人際關係也AI化。人工智能伴侶(AI Companion)冒起,人際關係變成人「機」關係,盡訴心中情的對象,不是另一個人,而是大型語言模型(LLM)。有感情問題,可以諮詢LLM意見,這是進步?還是標誌着人類走向人際關係末路的開始?

  AI伴侶走進人類的生活,甚至有人以「靈魂伴侶」、或是「老公」來形容,是智能聊天機械人取代了有血有肉的人類。情感機械化是因為有感情問題的人,不願意將自己的問題與家人、親友分享,反而向一套語言模式表達和交流,原因是機械人沒殺傷力?私隱不會外洩?又或者機械人不會「唔啱聽」地回應自己,心理上會覺得好過一點?

  AI伴侶替代,甚至填補了人類的地位,還有情感可言嗎?AI伴侶提供的意見必定啱聽?必定正確?AI伴侶會不會有錯?錯了,還可以補救嗎?

  今天,AI伴侶冒起,反映一個很不健康的趨勢。看看一個例子,手機和社交媒體不斷發展,成為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程式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和生命,但不良後果已經湧現。

  事實上,社交媒體從被大力推廣到全方位受擁抱,到今天有個別國家,包括澳洲、荷蘭等地方,開始立法或提出指引限制15或16歲以下的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以保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免受網絡欺凌和有害內容的侵害,這個發展顯示了在沒有規範和沒有規管之下,青少年頻密透過智能程式作為溝通主體的危險。

  以社交媒體發展的軌跡作為推論,若AI伴侶極速發展,更成為青少年的好朋友,後果如何?人類不再與人類溝通,反而與機械人更能夠深入談心,其長遠影響是甚麼?會是一個令人不會不開心的美夢?還是一個終極惡夢?其負面效果比社交媒體今天造成的不良後果更嚴重嗎?社會大眾應否更大力正視這問題,以免重蹈不規範社交媒體的覆轍,讓惡果蔓延?

  AI海嘯的威力並非真的無法擋。要防微杜漸,盡速為AI的使用確立規管框架,訂出使用法則和規定,確保AI用得其所而不被濫用,是任何一個政府都必要考慮和採取行動的課題。AI技術快速發展,這些規管工作只能快,不能拖,這才是上策!

黃麗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