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君 - 立法會「換血」是自然生態 | 中環High Tea

立法會有90個議員,市民都記得他們是哪90個人嗎?都記得他們的名字嗎?政府官員和公務員是否也記得他們每一個人的名字和面孔?有難度嗎?90個議員是否也互相認識,記得起每一個人的模樣?可能答案也不是絕對的。
如果今日有一個全港性的民調,只問市民說出他們認識的議員的名字,或是把一堆名字列出讓他們確認誰為現屆議員,他們會剔中幾多人?結果可能都會出人意表,但這種民調相信不會有人做。
在現屆立法會當中,除了一批資深議員和一些經常有在傳媒曝光的議員外,很多議員在市民眼中,面目模糊,有人甚至估計若市民能說出一半議員的名字,已屬奇蹟。這種現象反映了甚麼?
當然議員的職責不是只求在傳媒曝光,市民的期望是當議員的要做實事,是真正可以為民請命,但現屆議員中有幾多人能夠令市民深刻感受到他們為民請命,為市民辦事?
有市民問到底這些代議士在過去3年多來,做了甚麼?若大家都不知道他們做甚麼,為甚麼還要有90人坐在議事堂?刪走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席位又如何,會對議事堂有影響嗎?會真的影響施政嗎?
為甚麼在很多市民心目中,議員們特別是新丁議員表現不如預期?因為他們只做實事,不在傳媒眼前開腔去數算他們的努力和貢獻?是因為他們不懂與傳媒溝通,失去了曝光的機會?是因反對派陣營消失,他們欠缺了政治競賽的平台,所以變成表現失色?
立法會議員有監督政府的責任,他們的工作成果必須讓市民知道,他們如何向市民、向選民交代自己的「業績」是他們的選擇。市民若未能耳聞目睹立法會議員如何為自己謀福祉,市民要扣分、要質疑他們的能力絕對可以理解。當議員而不善於與市民溝通,已經是從政的一個大忌,不應是他們表現不及預期的理由。
有傳言下屆立法會「換血」是一個主調,更有一說是要把三分之一的現屆議員給換掉,這些傳言自然令一些議員感到不安。其實當議員並不是每個有能力的人士的一杯茶,當一個稱職的、出色的議員也需要有政治觸覺,要有貼近民眾解說政策事務能力等等的專有條件,不是每一個有能力的高管、商界及專業人士也能稱職。沒有從政的能耐,退下火線也算是利己利民,並無必要死守席位。
從來政治舞台都有「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的定律。議員們冷靜一下想一想,換血是否也是自然生態,有何不可?
黃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