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香港版的共同富裕

全球投資者過去一個星期熱議的題目之一,是內地提出「共同富裕」的理念。在這個理念下,被指壟斷窒礙中小企發展的科網公司,造成樓價太高大眾難以上車的樓市都成整治目標。中央提出打造最富和最窮階層要小,中間富裕要多的欖形經濟結構,這個新方向引發了政經界不同角度的思考。
金融繁榮要有分享
內地大力調整經濟結構,產業不搞過分金融化,結構務實多過務虛,流風所及,過去市值最大的科網公司和內房公司首當其衝,股價紛紛滑落,有分析認為這是中央在美國收水前提早擠掉金融泡沫,但也有人擔心樓跌、股跌會影響內地消費。
股票升、樓市升的財富效應,短期有助市道,但長遠造成資產膨脹,貧富兩極化,分配嚴重失衡,政界認為這對重視經濟的香港尤其需要深思。回歸二十多年來,香港的產值差不多是有升無跌,然而,基層市民的實質生活有多大進展呢?
過去,香港一直拼經濟,財金官員一直以打造香港金融中心地位為首務。然而,若問普羅百姓財金官員最受歡迎的政策是甚麼呢?有人可能會覺得是亞洲金融風暴後打大鱷賺了錢,以折扣價賣盈富基金還富於民,有人會認為是通脹債券,又或者最近提到消費券。這些措施和股市北水南下、H股來港或港交所上市等政策相比,或者不是甚麼重大的金融基建,但就能令市民感受得到。
最怕經濟好市民苦
政府全力打造香港作為金融中心,令香港一片繁榮,有利全民富裕,無論政治經濟上的作用都非常巨大。然而,當做好大餅分食之際,是否能做到共同富裕就是個關鍵。如果金融中心做好了,得益是財團和精英,基層反而因為生活成本漲升而受影響,問題就會出現。正如香港變了全球集資中心,在財赤下股票印花稅稍為上調,自然比其他向市民直接開刀的措施更值得做。
香港奉行簡單稅制,政府利用財政政策分配財富的能力有限。對港人來說,衣食住行最大開支的是住屋。屋價貴市民買不起,屋價跌又怕經濟受影響,變成是兩難題。
內地地產收入的倚賴沒有香港嚴重,但地方政府都重視土地收入。中央年前提出房住不炒,部分人認為樓價不升甚至下跌,最終影響景氣,屆時政府又會鬆手,但中央至今推動的力度遠比想像中長,當中就有共同富裕的理念在其中。
不能照搬內地一套
香港社會非常富裕,但分享是否足夠就惹人懷疑。政界直言,政府作為社會政策的主事者,不宜照搬內地的一套,但怎樣搞出適合香港的版本,同時能及時及早落地,讓市民增加對施政的認同感呢?
齊秀峰
架勢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