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堅再顯私醫A字膊本色

  本港疫苗注射逐步展開,現時三十歲以上群組都可以有針打。本來,想打有得打是好事,但本地打疫針反應遲緩,惹來防疫落後及甚至浪費疫苗。為甚麼出現這種情況,除了政府外,醫療界其實責無旁貸。

  閃閃縮縮免擔責任

  香港打疫針比美英慢,與衞生界談起箇中原因,其中一個解釋說得動聽點,是自己被自己打敗,皆因香港疫情比美英紓緩,致命率也較低,於是市民對注射的逼切性就沒有這些國家那樣有逼切感。

  同樣,外國政府對推動打疫苗手法似較進取,看看美國的阿斯利康疫苗被多國停用,然而,英國首相約翰遜仍然堅持要繼續打,而且拍心口保證疫苗無事,這種清兵態度真是打遍香港無敵手。

  另一個狀況就是醫療界。環顧全球醫療界,基本態度是疫苗雖然是緊急使用,但醫療界都採取肯定態度,力言打針效益比風險高。香港的醫療界雖然沒有反對這個大原則,但在承擔上就顯得頗為閃縮,他們慣常一句是不能百分百否定。生界笑言,世事無絕對,在醫療上試問有多少事是百分百肯定呢,醫療專家常常把百分百的要求掛在口邊,是不是令人覺得閃閃縮縮呢?

  對住病人都靠指引

  另一個事例是私家醫生參與打疫針,要求政府發指引。政府發了指引,醫學會會長蔡堅走出來批評,指引有不清晰的地方,認為內容空泛及敷衍。他又說,香港有不少病人都有血壓高,有些人見到醫生亦會血壓突然上升,部分私家醫生可能無長期跟進一些病人,所以醫生難以根據指引作出建議。

  對於私家醫生要求發指引,又或者蔡堅要求訂得很細緻,衞生界覺得有點奇怪。畢竟,私家醫生要衞生署發指引,這些指引都是醫生訂出,本來,醫生受過專業訓練,香港醫生還有種種關卡不讓其他地方的同業隨便執業,他們面對着服務對象,判斷不是應該更精準嗎?他很有興趣知道的是,如果指引訂得很細,當按指引一個市民適合注射,但醫生覺得他不適合時,他是否仍會照指引機械式照單打針呢?

  醫生要為病人提供服務,從來都未必保證以具備像蔡堅說的條件,診所打開門應診,若然有個新病人急症進來,甚至即場暈倒,醫生是否因為沒有長期跟進而束手無策呢?

  專業精神究竟何在

  其實,對疫苗只有兩個選擇,打還是不打,中間要的是利多於弊的選擇,醫生工作就是要作出判斷,這是醫療服務的核心元素,亦與日常很多診斷個案一樣,醫生不肯做要把責任推給沒見過病人的官僚,這是否符合醫德?自從香港疫情爆發以來,醫療團體究竟做過多少協助防疫的工作呢?像蔡堅作為行業公職的代表,除了讓人看到私醫不想承擔責任的A字膊外,還看到甚麼專業精神呢?

齊秀峰  

架勢堂




蔡堅。資料圖片
蔡堅。資料圖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