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當口水 漏洞早已知

異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新冠肺炎疫情至今一年,期間發生的事,有部分可能出乎部分人想像,譬如政府專家袁國勇爆料,指在病毒檢測之中,有人懷疑以清水代替唾液當樣本呈交,做法令播毒風險增加。這個漏洞聽起來匪夷所思,實際又是可以預期。
識者提醒有偏差
有市民提交檢測樣本,當中沒有人類基因,懷疑是用水喉水或其他液體代替唾液,既然做得檢測,為甚麼會這樣做去蒙混呢?
一個可能性是提交樣本者不是自願,譬如是強制檢測或有些打工仔因工作要求提交證明,為了得到檢測證明,於是行禮如儀,背地裏就「出術」了事。另一個誘因是坊間流傳檢測後的基因資料可能被濫用,於是有又要做又想陽奉陰違。
市民做檢測,當然是自覺或因特定原因有需要,用假樣本去逃避偵測,不但自己有病可能延誤診治,同時擴大播毒風險。本地疫情一直無法斷尾,多少與各種誤解或偏差做法有關。今次唾液疑似做假,其實之前已有識者提出,本地的檢測由測試者自己進行,容易有甩漏,只是在袁國勇揭破後才引起關注。
做法一直無改變
對新冠肺炎的檢測,香港用深喉唾液做樣本,包括內地等地方就用鼻咽拭子。深喉唾液由被檢測者自己「咳吐」口水,好處是無需醫護協作,減低人手需要及感染風險,但壞處有兩個。
一個是要做得準,唾液要夠深,最好是睡醒後未刷牙就做,如果剛飲完水,濃度不夠,準確度大減。過去很多檢測當局都只是派樽,市民是否完全明白,實在說不準。
另一個壞處,當然就是袁國勇發現的情況,有人造假。這個風險特別是在強制檢測時,既然提交者不自願,「一腳踢」無人監測,樣本出現「是是但但」的機會難免大增。早前有人提過,有基層為怕被發現染疫逃避檢測,政府後來承諾提供基層援助,反映出強檢派樽的方式都可能有走漏風險。這個評估在政府一些強制性檢測中都應該會考慮過,為何在防疫上似乎未有考慮到呢?
凸顯執行力不足
一樣米養百樣人,一個政策推出,因此需要做好各種假設,特別是不能一味強調自願,然後就當完成責任。過去多項的防疫措施,都假設市民明白來龍去脈,有足夠條件跟足政府步伐,這些假設落到現實,就變成執行力度不足,結果是做法愈收愈緊,但疫情仍然拖住條尾。最近,當局似乎意識到這些做法的不足,開始收緊尺度,但最重要是怎樣可以走在形勢之前,把被動變為主動。
齊秀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