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科生不宜幫手檢測的怪論

  本地確診人數進一步回落,控疫情況大體向好的方向發展,然而,確診數字回落緩慢,加上歸零後還有安全觀察期,已令不少行業的經營者叫苦連天,只是怎樣能令民生回復正常,部分本位至上的醫學界就成為攔路虎。

  自願檢測落實慢

  七月份疫情復發,政府推出限制社交的措施比第一波時還要加辣,令到各行各業大受打擊。昨日,有旅遊業界登廣告向政府訴苦,美容業界又就在議員帶領下召開記者會,爭取可以寬限。

  新冠肺炎病毒傳染性強,從不同國家在放鬆防疫後都出現反彈,防控實在不能掉以輕心,令寬限變成做又難,不做又難。進退維谷下,本來最正路做法是增加防控立體性,以不同措施建立防綫,減輕完全依賴限聚令、禁堂食等減低社交措施的壓力。可惜,無論是自願檢測抑或港康碼,都是只聞樓梯響,未見人下來,聲稱下月啟動的自願檢測,在安排人手上仍有諸多雜音。

  香港想推全民檢測,安排到內地機構來支援,三兩招就完成基本設施,然而,在落區物色地點和人手,卻一直未完成。日前有指檢測會由醫護進行,當中會安排醫科生參與,於是身為醫生的立法會議員郭家麒又出來炮轟,指取樣有風險,做法不負責任。

  市民風險誰關心

  郭家麒是直選議員,他批評安排醫科生取樣不負責任,不知是代表市民抑或醫界觀點。從市民角度,當然是檢測早日進行比較好,人手怎樣安排不是他們的考慮。從醫界上說,現時新冠肺炎確診者在他發言時跌至三十宗,就算隱形病人數目多十倍,遇上的機會率只是一千六百分之一。在有防護裝備下,中招的風險其實有多大呢?

  做醫生本來就是有點風險的行業。聽資深的政府醫生說,當年他做胸肺科,坐在偌大的診症室,病人入到去要坐在成丈外看病,皆因有可能染上肺癆的病人傳染性不低。至今為止,因為取樣染病的醫護個案極少,若然說醫科生經訓練後不宜替市民取樣,是不是有點匪夷所思呢?

  郭家麒是醫生,他說取樣是高風險安排,很多人聽後都信以為真,然而,他的論據是甚麼?有甚麼科學理據支持呢?抑或凡是涉及醫生利益的議題,他都以行業本位利益思考呢?從市民角度,不少前綫基層如做清潔、接觸大量人流的服務工種,承受風險又如何呢?他們是否有需要獲得免費檢測,協助控制感染機會呢?

  不單應付第三波

  要迎抗新冠肺炎,現時希望有疫苗面世,但估計面世還需要幾個月,隨後還有生產需要時間,較多人注射可能已經是半年後的事。在這段期間,若然遇到再有社區爆發,有大量檢測和電子追蹤,就減少全面停擺或控制社交的需要,所以測試和港康碼不單為應付這一波疫情,還要為未來抗疫做好準備,無奈是落實過程中讓人看到的「香港速度」,與過去似乎已經大不相同。

  齊秀峰




郭家麒(小圖)批評安排醫科生取樣不負責任。
郭家麒(小圖)批評安排醫科生取樣不負責任。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