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路綫難帶來民主出路

人大常委公布香港押後選舉的議會運作安排,四名被選舉主任取消參選資格的議員,可以延任一年。在人大常委作出裁決後,球又落到反對派身上,究竟是否繼續做下去?近日成為城中焦點的壹傳媒主席黎智英,旗下媒體就提倡強硬回應,由全體反對派議員總辭下車,這也是其一貫激進路綫的延續。
倡議總辭玩對抗
四名民主派議員被選舉主任裁定參選無效,在立法會延選下他們是否可以繼續擔任職務,成為過渡安排的焦點。撇除政治考慮,在法理上議員是否延任,要視乎未來一年議會的性質。如果一年的議會以新成立處理,議員就有是否合資格的問題。若然是延任,除非是採取了行動褫奪資格,例如入稟控告,否則就不能趕他們下車。
現時,人大常委議決在押後選舉期間,議會以延任方式運作,即是做開的議員可以繼續做。不過,中央開了綠燈,又輪到反對派猶豫是否應該留任。激進人士如黎智英等,近日就大力倡議以總辭形式表達對抗。建制派中人,也有人拍手歡迎,樂見他們杯葛。
激進人士倡議總辭表達不滿,但究竟是對甚麼不滿呢?若是對政府或《港版國安法》不滿,那麼應該早就辭職了。由此推斷,應該是對押後選舉或取消參選人資格不滿。自特區政府宣布押後選舉後,西方以此作為藉口向香港施壓,然而,從本地防疫措施不斷加辣,經濟為此付出沉重代價,相信大部分人都認同,強行選舉在防疫上的風險是難以接受的。
沒有說不的勇氣
至於以總辭表達對取消參選資格的不滿,就要看預期取得甚麼效果。選舉主任取消多名候選人的參選資格,外國政府已先後作出回應,這個時候議員才來總辭,是不是希望外國再加強對香港的制裁呢?中央現在容許現任議員續任,如果反對派不但不接受,還要全體總辭,責任很難怪到中港政府之上,也無法扭轉選舉主任的決定,所以除了搞激之外,似乎很難達到甚麼正面效果。
對反對派議員來說,總辭代價不菲,包括這段時間損失的大筆薪津,以及失去了議會的舞台。議員若然全體總辭,對其下次參選的資格構成甚麼影響,現在也是不明朗的。
從理性上來說,總辭並不是合理做法,在原則問題上,中央也不會因為部份港人的激進行為而妥協。民主派人士多年來沒有勇氣對激進主義說不,令本身和香港社會都付出了沉重代價。
為滿足把持欲望
過去像黎智英這類激進人士,就是期望民主的發展朝向衝突和對立的方式發展,正如全民普選方案,中央承諾在「八三一」框架下進行,大部分市民願意「袋住先」,黎智英等就堅持要一步到位,最後把方式強硬拉倒。《基本法》要求香港訂立廿三條,政府本來已訂好相當溫和的方案呈交議會,這班人就以激烈反對的方式拒絕接受,最後引來人大立法,香港面對內外交攻。從種種往績說明,激進只是滿足了部分人把持大局玩下去的欲望,卻不能為香港民主帶來出路。
齊秀峰
架勢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