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政治天天鬥
泛民的立法會選舉「初選」完結,惹來是否違法的爭議,同一時間,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香港自治法案》,取消香港特殊地位待遇,又傳來美國機構終止與中文大學的合作。香港在政治鬥爭中成為輸家,最令人擔心是這個情況未來還可能繼續升級。
「初選」造就激進主導
泛民「初選」完成,結果顯示激進本土派大勝,傳統較為溫和的政黨包括民主派力量大倒退。這個結果未來出現兩個最可能發展,一個是中港政府任之為之,最後激進派主導泛民,泛民主導立法會,屆時行政與立法機關對峙,包括財政預算的重要議案無法通過,甚至觸發解散立法會或特首請辭等後果,施政陷入一大段時間的癱瘓。
另一個可能發展,是中央忍無可忍,出手制止,在選舉前後引用港版《國安法》介入,拘控一批挑戰中央和特區政府管治的人士,維持現由行政主導的模式。
兩個可能性究竟那個出現的機會較高?齊秀峰與一名大學校長討論過,他認為第一個可能性的機會較大。校長是理性平和的人物,經歷過去年激盪的學運,深有體會。他覺得如果港人要選擇選出一班激進派,不惜令社會陷入癱瘓,這是香港人的選擇。對中央來說,只要香港股市的集資功能維持,社會混亂應該完全可以忍受。
區諾軒知機急退場
不過,有份參加協調「初選」的前立法會議員區諾軒就不是這樣看。作為局內人的他,在中聯辦與港澳辦先後發炮狠批活動涉及違法後,區諾軒昨日立即宣告退出,坦言自己的極限是在合法的情況作出貢獻,言下之意,參與組織「初選」,很可能面對「拉人封艇」的結局。
作為路人甲,現時很多人對「初選」是否違法評論一番,然而,真正情況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未必掌握,這除了法例新實施,很多細節和演繹仍待探索,《國安法》賦予執法者很大調查權力,當中掌握資料與外界可能相去甚遠。如果相信「沒有調查便沒有發言權」,區諾軒和兩辦的反應,顯然就比很多路人甲式的評論有參考價值。
中央兩辦對「初選」炮轟,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就唱反調恭喜和讚揚今次協調。美國政府第二號人物如此重視香港一個非正式的選舉活動,可說極之罕見,往後且看他的祝賀會否成為「死亡之吻」。
猶如戰場愈打愈爛
香港局勢繼續激化,看來是短期難免之局。五、六十年代,大陸民眾天天講政府,社會發展停滯不前,八十年代,又因為開放改革遇到阻力出現天安門事件,正如大學校長說,經歷這些鬥爭對抗的日子,中國政府和人民之間都有很深的反思,社會上下認同發展是國家的出路。香港在回歸之前,少談政治、只講經濟,但憑着本身突出的成就和條件,取得中央的重視,並且給予「一國兩制」的承諾。但回歸後,社會上開始出現一群激進人士,批評發展只是中環價值,唯有他們認定的管治體制才是最重要。他們的策略就是不斷刺激北京,祈求中央施壓,藉以激發公眾不滿,現在《國安法》臨頭,或許對他們而言是求仁得仁,但其他港人無論是自願或被逼,都要一同付出代價。在激進人士千方百計推動下,香港事務變成中美角力前緣的焦點,未來就會輪到這裏變成是天天政治天天鬥,一如愈打愈爛的中東戰場。
齊秀峰
架勢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