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措施愈成功愈收緊

本地新冠肺炎昨日再錄得零感染,已是本地個案連續多日歸零,相信市民大眾都視為佳音,不過,對於水深火熱的商界,聽到消息則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怒,喜的是本地疫情有受控迹象,怒的是情況好轉,打擊營商環境的措施不但放寬無期,官員還放出寧緊莫寬的口徑,大有抗疫愈成功,措施愈收緊的傾向。

新冠疫情持續多月,既構成嚴重的公共衞生事件,同時衍生成經濟風暴。屹立新加坡多年的石油巨企興隆集團已經出事,上周期油市場甚至出現負油價事件,買油有錢收的奇聞,顯示經濟運作受到嚴重干預,隨時引發骨牌式效應。正因為這個原因,美歐很多國家在疫情仍有上千百宗下,已經急不及待準備寬限。

聽陳肇始之言嚇一跳

與外國相比,香港情況算是幸運,疫情始終沒有社區大爆發,本地個案上周起接連多日跌至零。能夠有這樣好成績,除了政府統籌外,市民自發做好衞生防護,各界聯手配合都很重要。隨着本地情況紓緩,文憑試都回復應考,商界自然關心打擊生意的各種限制設施有甚麼安排。

上星期,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在談到寬限標準時提出幾個指標,當中指二十八日無社區感染是其中一個。這個說法一出,很多商號老闆都彈了起身,直言不知能否捱到寬限之期。

陳肇始提出寬限指標,外界認為相當含糊,根本沒有整個撤限部署可供公眾討論。她拋出二十八日的期限,在科學上的根據是甚麼呢?如果要二十八日沒有本地個案才撤限,是否一有本地個案又停二十八日呢?

措施過緊反影響效果

有中小商號老闆說,現在生意已經在吊鹽水,是否捱下去多少看政府政策,若然政府政策不斷收緊,未來再長時間停業的機會就高,那倒不如現在就拉閘,好過再用真金白銀撐下去。

陳肇始之言一出,外界有點嚇一跳,就問這是否政府政策,具體細節又是怎樣?政圈中流傳,現時在防疫上主要由幾個鷹派衞生專家主持,他們的態度是寧緊莫鬆,甚至乎其他醫療專家在考慮到其他影響時,都未必覺得要過分嚴謹,這些意見有沒有得到反映?

從防疫的角度,愈嚴謹當然愈好,然而這些措施不是沒有機會成本,像公開試如果停止,後遺症會很大,同樣,社會長期半停運,在各方面都有深遠影響。從嚴看似可以一宗感染都避免,但一將功成會否萬骨枯又是另一個考慮。這兩日不少市民見零感染就紛紛湧到海灘,說明市民忍得太久,亦對官員一味勒緊的做法有懷疑,所以寧緊莫鬆策略從防疫實效上也是值得商榷。

捱完兩周恐捱廿八日

有小店老闆坦言,政府推出限聚令、限枱令,就算辛苦都努力配合,原先想法是咬緊牙關捱過兩星期,沒有本地個案就可以很快見青天,沒想到現在零個案接連多日,換來是二十八日的指標,由於現在說法不清不楚,有沒有逐步寬限,做法又有甚麼客觀標準,希望當局能早早言明。

小店老闆說,在未爆第二波前,港府對回流港人的風險明顯漏招,後來第二波爆發,本地感染沒有爆發,說明過去的做法相當有效,但為保險計當局決定加辣,業界大局仍然支持,但如果當局加辣加上癮,中小商戶就會變成犧牲品,所以高官放言搶佔道德高地,為口奔馳的小商戶就聽得驚心動魄。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