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忽法律危害社群

大批港人由外國回流,令香港疫情再度告急。特區政府再次收窄防控措施,期望捱過這幾個星期的第二波高峰。本港疫情一度稍為紓緩,市面氣氛稍為好轉,商戶壓在心頭的大石稍為減輕,現在又要再承受人流下跌的衝擊,只能咬緊牙關捱下去。

由農曆年前內地疫情爆發,本地感染人數一直受控,這要多得港人防疫意識高,一早提高警覺,時刻注重個人衞生,經常洗手,又盡量減少人際接觸。

當內地疫情爆發時,社會注意力集中在內地人來港,但在今個月初,外地感染人數有增加迹象,但港人外遊興致不減。從現在不少染疫人士都是外遊中招,當初只把焦點放在內地人,顯然是漏招,沒有留意外地疫情擴散,只是檢測較少導致染疫數字偏低而已。

加強執法防二波擴散

隨着外遊中招人數急增,外國疫情爆發日益明顯,在海外的港人紛紛撤回本地避疫,染病人士倒灌的情況使人憂慮。過去兩日,中、港和新加坡政府紛紛加辣,期望防止第二波高峰。從已知數字可見,部分回流人士在社區繼續活動,很有可能成為爆發的種子。

為了壓制人群聚集,政府重新推動在家辦公和關閉圖書館,有醫學專家建議是否強制關閉酒吧、餐廳。相比之下,外國在疫潮初期當無事發生,結果惹來大爆發,現在紛紛封城封鋪,手段變成比香港更加嚴厲。學者如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就認為,由於企業仍然運作,就算不強逼食肆關門,但業界是否應盡量減少營業時間,避免大爆發逼使政府用行政命令關店呢?

在抗疫風頭火勢下,大批港人回流,如何防止有風險的市民四出活動,成為重中之重。最近,網上平台流傳回流人士剪斷隔離手帶,又或提出種種逃避監控的方法,質疑當局的措施有漏洞。

有專家坦言,大批港人回流,對醫護和相關部門形成極大壓力。以檢測手帶的密碼為例,要輸入資料需要大量人手,實在很難迅速完成,但沒有密碼不代表市民就應該四出活動。同樣,各種逃避監測的措施都有違法風險,試圖挑戰漏洞,就要嘗刑責代價。從外國事例顯示,任何制度若遇到疫情這類天災,機制和設備都不可能會無漏洞,執行都要靠市民自律,同時要加重懲處,所以政府開始有傾向治亂世、要用重典。

鼓吹以身試法要不得

最近幾年,社會上吹起一股風氣,就是鼓吹以身試法。包括一些學者在內的人,宣揚以自我價值,不必守法的思想,只要認為自己做得對,就可以違法達義。這種想法不但令到社會失去秩序,還令到追隨者墮入法網,當被追究判罰,往往後悔已經太遲。

以個人主觀價值取代客觀法律的言行,形成挑戰法律的價值觀,但作為人口密集、運作高度精密的社會,這種唯心主義其實非常危險,像政府最初提出家居隔離措施,有些人就很不負責任地把安排誤導為自願,削弱行政命令的有效性。這種玩忽法律的言行危害性很大,可以想像,高風險人士如果認為當局難以監控,四出活動,結果就會危害其他人,出事後招來重罰,就變成害己害人。(齊秀峰)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更多文章